新华社银川6月21日电西海固深山沟,干旱少雨,一度被认为“不适合人类生存”。摆脱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贫困标签是几代人的夙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西海固在准确脱贫的道路上,从“出家”到“山水绿”,从“乞粮”到“仓库务实”,从“依靠贫富”到“争功”,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随着盐池、彭阳、隆德、靖远等地脱贫,西海固贫困率从2014年的27.3%下降到2018年的4%,是告别贫困的倒计时。

破解“生态贫困”

“今天,山是平的,梯田像牡丹;不要过去看和尚,美化山川.”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江洼村,85岁的刘发明看着青山,脱口而出他的诗,这使整个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图像一样闪烁。

彭阳曾经是西海固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之一。1983年,有人提议建立一个生态县。经过几十年的整地和植树造林,最终绘制出了一幅蓝图。现在,到处都是山和花,植被茂盛。今年清明节以来,已有23万游客来彭阳赏花,综合收入1.48亿元。

西海固是宁夏扶贫的主战场,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靖远县、中卫市的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和吴中市的红寺堡区,那里仍集中着8.9万贫困人口。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海固“山是和尚的头,沟里没有水流,山脊是耕种过的,而且是刮风和漂浮的”。1972年,国务院调查组的一份报告写道:西海固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许多家庭在冬天没有过夜的食物,也没有保暖的衣服。1982年,西海的孤山岭大部分地区是裸露的,贫困地区高达80%。1994年,西海固有近140万贫困人口。2000年,西海固有100多万穷人。

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经过19年退耕还林还草、16年封山禁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继续在西海固实施重大生态工程。自2017年以来,固原市已建成129个“一树一苗一花一草”实验示范园区,在17万多亩土地上种植了309个品种。到2018年底,仅固原市的森林覆盖率就从2000年的12.8%提高到25.1%。

盛夏时节,固原市的许多地方绿树成荫,小动物有时会从树林中出现,叫不出名字的鸟儿会尽情歌唱,偶尔还会有雨。

好山好水是合适的。修复水库、疏浚河道、关闭沿河污染企业,固原市于2017年启动了清水河、葫芦河、重庆河、泾河、汝河“五河治理”,促进了景观与田野的生态整合,再现了清流潺潺、水禽飞翔。

从固原到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带,盐池县的沙地被绿荫覆盖,同心县成功地在“火星地貌”上种植了文冠果。这些绿色来之不易,景色动人,滋润着黄土高原,带来发展的希望。同心县汉田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激动地说,全村年平均降水量从60毫米增加到120毫米,翻了一番!记者看到一大片枣林正在快乐地生长。

“走出‘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走向‘生态优先—造林绿化—草地绿化’的良性循环,是西海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说,固原市在政府搭建平台、科技支撑的前提下,带动农民参与,增强了市场意识,打造了农业“前店后厂”,走上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相结合的“绿色+”道路。

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探索“储能产业”

从原州市到檀山镇南平村,开车翻越山沟花了一个多小时。村子里的住宅完全是新的,人们为了好玩而养牛和羊。

檀山是原州区脱贫的“大问题”,南平是檀山最大的村庄。过去,这里干旱、偏远,没有工业,所以许多人不得不外出工作。

我来到了回族老人的马家山,去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家。炕桌上摆满了芝麻和油香。“小时候,我经常出去乞讨。现在我快70岁了,我可以养4头牛和10多只羊了!”老马说。

20世纪90年代,南平只有几十头黄牛。随着草业和畜牧业政策深入到家庭,该村现在有2000多头牛。

南平村是西海固扶贫的缩影。固原市农业和农村局副研究员张说,近年来,草畜、土豆、凉菜等。已经成为固原的主要特色产业。仅去年一年,全市饲养的肉牛数量就达到了110万头,有固定饲养证的贫困家庭饲养了5头牛。

突破“不可能”意味着“可能”,西海固部分县尝试在扶贫产业中引进新的林果和高附加值作物。大水果榛子、蜂蜜酥苹果、俄罗斯沙棘等。固原蓬勃发展;自2017年以来,同心县下马关镇成功种植了2000英亩芦笋,这在当地农业历史上从未有过记录。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说,通过企业的“土地流转+品种引进+节水灌溉”,富硒芦笋亩产平均收入超过5000元。

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元州菜直接供应,盐池滩羊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红寺堡黄花菜在各省流通...从小打小闹到规模推进,西海固因地制宜的工业扶贫之路已经深入。

西海固已逐渐成为众多商家青睐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南宁商人姚说:“宁夏的黄花菜、辣椒等农产品,光照好,害虫少,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这一次,我想推广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让当地农民从“卖什么”转变为“需要什么”

固原市委副书记杨刚表示,固原市正在规划推进农业产业规划和推进,创新完善扶贫利益联动机制和农业产销对接机制,加快发展农业全要素和全产业链。

受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固原市率先发展轻工业,带动农民进城就业。进入位于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纺织车间,工人们熟练操作现代纺纱设备。宁夏丰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博表示,明年将有20万锭投入生产,届时将有2000多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注册卡持有者。随着纺织产业的扎根,纺织、制衣等一批企业也将聚集在固原,形成群体效应。

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张柱说,政府在引导企业办企业、富民的同时,要发挥帮扶单位的“聪明才智”,挖掘消费者的潜力,变“给钱”为“下订单”;创造“一站式”服务商业环境,吸引更多轻工企业建厂,让更多贫困家庭成为产业工人。

拔出“精神之根”

与“两个保证、三个保证”的扶贫清单相比,宁夏各级帮扶干部以其勤政负责的品质点燃了西海固人民扶贫的热情。

在西吉县新庄村,62岁的贫困家庭袁启村谈起幸福,亲切地从背后抱起村里的第一个秘书王渊明。“党的政策很好,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的人民非常有活力!”

王力可圆明园,2000多名驻地干部像一座灯塔,照亮了贫困乡村的前进之路。王的狗,马的羊,他的养牛贷款已经到期...西海固的驻地干部对此很熟悉。

西吉县委书记王说,贫困家庭主动发展养殖业,政府对家庭的补贴至少为2万元,平均每户贷款4.9万元。普通百姓的经营收入大幅增加,贫困村庄充满了“活力和精神”。

没有它,你无法摆脱贫困。隆德县残疾人护理中心,一幅写着“我希望它不是闹钟,而是一个在早晨叫醒我的梦”的书法作品,令人感动。在这里,100多名极度贫困的人不仅得到了这项政策的支持,而且他们还在为之梦想和奋斗。

除了现代康复教学设施,如残疾评估和理疗,护理中心也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人造花手术室,适合工作和治疗残疾人。“我们的目标是支持一个人,解放一个家庭,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隆德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彭运珠说。

沙塘镇威利村村民李佳从小就患有脑瘫,从不上学,也不在家。来到托儿所后,他努力学习,学了很多单词。他已经是电子商务中心的“首席艺术家”,月薪近2000元。24岁时,他自立了。现在他恋爱了,想要一个家庭。

扶贫工作不应以干部为重点。归根结底,它应该激励人们“想学、想做”。中午过后,圆州区头营镇石羊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没有上完烹饪雕刻技能课,下一节课的学生已经到了。

"自4月以来,类似这样的课程已经举办了两次。"袁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殿生表示,新时期各乡镇文明实践站以扶贫富民为主线,整合课程设置中的理论说教、技能服务、便利整合等六大服务,采用积分关爱超市的奖励方式,让人们积极参与。

铺平“振兴之路”

天空很高,云很轻,鸟儿在山中歌唱,房子就像,花草树木欣欣向荣。漫步在靖远县盛兴乡红旗村,我不禁感叹,六盘山下这个偏远而又与世隔绝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乡村。

由三名村干部组成的计分小组正在家里计分。走进正在装修的房子,门框旁边有一个“清洁工”的标签,院子有点乱。得分小组成员、村支书余建英忍不住唠叨,“院子没有及时打扫,评价是‘不干净的’”,被评价的村民有些尴尬。

不怕标签被撕掉吗?“不怕!如果有人把它撕了,我们会上传到村容组,谁会无视这张脸呢?”余建英说,过去,他哄骗并恳求人们这么做,但现在他依靠“给家庭打分并通过收集积分来奖励他们”。

群山变绿,道路变平,工业繁荣,村庄变得美丽,那些“脱贫脱帽”的村庄正在内外修复,以改善农村复兴的生态背景。

当肉牛吃饱了,为什么牛棚里没有臭味?靖远县龙潭村村民叶三成笑着说,秘密是“生态牛床”。最初,在牛棚里铺了50厘米的混合有锯末和生物菌种的填料。当牛移动时,垫料与粪便和尿液一起发酵,牛棚干净无味。

“生态牛床”构成了农村有机农业的循环链。靖远县农业局副局长张说,靖远县丰富的林草资源为牛床垫提供了大量的原料。经过几个月的发酵,锯末和牛粪被清理干净,出售给扶贫车间加工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被送回田间,有效地推动了有机农产品的种植。

红砖白墙绿树,美丽的村庄敞开大门欢迎客人。在红寺堡区永新村智慧家园,独立的厨房、主卧室和第二卧室形成一个庭院,配有煤气灶和冰箱等电器,厕所是冲水的。去年,在红寺堡举行的全国航空空航空模型锦标赛上,这些寄宿家庭成了参赛者的首选。“当时,为这里的战争做准备的三支队伍获得了一等奖。每个人都唱歌跳舞,这是一个热闹的夜晚!”永新村支部书记李文斌说,起初没有人愿意做寄宿家庭。去年,普通人尝到了甜头,今年有很多申请者。

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呼吁贫困村庄摆脱贫困和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越来越多有抱负的年轻人选择回家创业,为“他们出生的村庄”添砖加瓦。大学生陈泽恩从重庆回到彭阳县小石沟村,发展“土蜂”养殖业;西吉县的焦从银川回到龙王坝村,把民房改成客房,并培训农民当导游。龙王坝已成为著名的“美丽休闲村”;郭鹏飞从海原县老庄村出来,在家乡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并在银川开了一家社区零售店。他家乡的马铃薯和香梨等农产品直接送达市民手中,带动了100多个贫困村庄的工业发展。(陈小虎邹新源)

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责任:吉爱玲

标题:西海固中国扶贫报告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