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1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大股份制银行和几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都在“力争”财务管理子公司的布局,而一些国有大银行已经开始研究和安排。在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和新的财务管理法规背景下,行业监管环境面临重塑,未来银行财务管理子公司的“入驻”也将打破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
受此影响,从长期来看,银行外包规模收缩预计将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对外包经理的门槛和要求将会更高,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外包业务策略将会特别差异化。专家和投资者预测,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将通过投资研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来体现。
重启外包业务
“在今年的严格监管趋势下,上半年出现了一定的赎回,并有继续收缩的计划。”据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机构的人士透露,2018年上半年,许多银行主动整顿了理财业务,这使得外包业务“黄金所有者”的理财业务增长乏力。特别是在新的资产管理条例出台后,国有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外包合作和股票私募基本停滞不前。财务管理子公司咨询稿发布后,外包业务的合作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推进和明确,银行与未完成定向增发的合作方向已经确定。
中国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就金融合作机构范围而言,私人理财产品合作机构和公共理财产品投资顾问可以是持牌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合法合规、合格的私人投资基金管理人。
上述私募股权人士指出:“经过与客户的深入接触,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很可能在明年初登陆并开始合作,未来的合作空空间将会比以前更大。”
一些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领导人告诉《中国证券报》,尽管他们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银行已经开始规划,只是在等待最终政策的实施。
财务管理子公司加速了它们的进入
理财子公司的加速进入打破了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银行的外包业务战略:除了合作空,还有合作伙伴的筛选。
“未来,银行对外包经理的门槛肯定会更高,要求也会更多。我行目前正在对名单进行重组,因为在设立子公司的初期阶段,必须依靠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一位负责银行资产管理的人士宣布了拟议中的金融子公司。
据券商分析师介绍,本轮监管打击的是不加选择地增加杠杆率和资本空转移,但标准化和高质量的外包有利于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双赢”。管理层的目标不是外包模式本身,而是作为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外包模式。未来,高质量、标准化的外包将迎来更好的市场发展,而作为高杠杆、高风险帮凶的外包模式将在监管压力下逐渐消失。
“以前,一些基础资产是通过逐层嵌套的方式提供给一些小型私募的,这在未来是不太可能的。”。上述私人投资者解释说,在这些私募机构未被列入银行白名单之前,它们只是通过银行的合作伙伴间接获得了一些外包资金。“进入银行白名单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我们合作过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有大约30份私募股票的白名单。今后,如果你以金融子公司的形式合作,你可能需要重新进入,但进入门槛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多家银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未来的新格局下,银行将把理财业务委托给外部公司进行投资,最重要的是外部公司的投资能力。此外,财务稳健性要求银行更加关注受托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包括机构的资产规模、团队构成、过往业绩、投资策略和整体决策机制。
兴业研究的分析师魏宜兴指出,在过去,一些外包投资者在资本保全和收入保护的承诺下,并不重视经理人的选择。随着刚性赎回的打破和净值管理的实施,客户真正实现了“承担投资风险,获取利润”,选择投资能力强的经理人将成为外包投资决策的重中之重。
中信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在新的资产管理法规时代,资产管理产品、理财产品和基金应逐步向净值管理转型,这对结构性实体的发行管理能力和投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公共基金在净值产品的发行和管理方面具有卓越的投资和研究能力以及长期的经验,而且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免除了公共基金“只能增加一层外包”的限制,因此基金投资在外包投资中的比重今后将进一步扩大。
华创证券分析师曲青表示,虽然大多数银行认为需要建立投资管理能力,但它们的投资风格仍与现有机构大相径庭,未来需要有效补充外包业务,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它们更认同差异化的投资风格。因此,目前市场管理者应该做的不是担心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外包业务的侵蚀,而是加快自身主动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投资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
标题:理财子公司“竞速” 银行委外策略分化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