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8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上半年,“激烈”的信贷是市场的普遍感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表内信贷总额(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增加87,520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增长的96.2%。
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结构可谓“一热、一冷、一暖”。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是“热点”,占社会融资增长的96%以上,创下历史新高。表外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是“冷”“负贡献”。直接融资是“暖”的——它处于适度增长趋势,占同期社会融资增长的14%。
这是去杠杆化和风险防范背景下社会融资结构的真实场景。不可否认,火热的表内信贷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仍将在社会融资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在把握去杠杆化的力度和节奏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表示,96%的这种现象可能无法持续。
点评:表中的信贷比例攀升至16年来的新高
今年上半年,“激烈”的信贷是市场的普遍感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表内信贷(含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下同)增加87520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增长的96.2%。
这是什么概念?从时间的纵轴看,《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了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96.2%是过去16年来表内信贷占比最高的。即使在2002年,表内信贷仅占当年社会融资增长的95.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去杠杆化背景下,表外融资迅速收缩。今年上半年,表外融资减少12588亿元,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负面影响。上一次,表外融资全年呈负增长,还是在2002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表外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更愿意称之为“影子银行”。近年来,由于监管套利、操作不规范、潜在风险大等问题,“影子银行”成为监管部门整改的重点。
不可否认,今年表内信贷的“火热”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司司长阮此前在本报撰文指出,成本较高的银行表外融资明显下降,而成本较低的贷款和公司债券增加较多,贷款结构不断优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明显加强,在保持实体经济稳定的同时,也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此外,“尽管金融机构正在有序地去杠杆化,但资金的使用更倾向于贷款和债券。”这种货币衍生产品渠道的变化有利于缩短实体经济的融资链,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效率。”阮对说:
但从融资结构来看,中国人民银行顾问盛松成认为,表内信贷占比超过96%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意味着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实体经济只能靠贷款融资,其他融资工具和渠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银行贷款并不适合满足所有企业的融资需求。
"事实上,提高信贷比例的方向是正确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去杠杆化的关键之一是去除不应该或不能从以前的“影子银行”中借入的部分。在他看来,2013年表内信贷比例下降至54.7%,表外融资比例上升至29.8%,这是不正常的。在此期间,市场基金出现异常波动。
“只是这个过程来得更快。形成“影子银行”的问题花了10年时间。在一两年内取消这项安排将是非常痛苦的,而且还会影响融资结构的稳定性。”曾刚说。
前景:表外融资的比例会上升吗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去杠杆化工作,把握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的时机。
曾刚认为,可以看出去杠杆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要做好力度和节奏,延长去杠杆化的时间,使有存在理由的表外项目能够继续再融资,平稳过渡,同时严格管理不能完成的项目,清理“僵尸企业”,未来的调整将在边际进行。
基于此,他预测,目前表内信贷占社会融资增长96%的局面不会持续,“但这并不意味着表内信贷被推回,而是融资结构正在慢慢稳定。”有必要理性地认识到,在去杠杆化背景下,表内信贷仍是一种趋势。”
目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向实体经济注入市场流动性。今年以来,信贷保持稳定增长,加快非信贷融资发展势在必行。
连平建议,在“堵门”的同时,整顿不规范、存在潜在风险的非信贷融资(渠道业务、监管套利、资本空转移、高杠杆等)。),也要“打开大门”——为那些真正能够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规范合理的信托贷款。
标题:站在96%之巅 信贷独扛社融“大旗”格局难以持续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