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4字,读完约5分钟
2019年,几天前公布了“最美丽的小科技工作者系列”名单。正处于全盛时期的陶文铨赢得了这一荣誉,这是他应得的。
陶文铨,中国科学院院士,Xi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际数值传热专家,中国计算传热学科创始人之一。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在第一个系列或通讯系列中发表了300多篇SCI论文...一组数字和荣誉是陶文铨毕生为国家服务的最有力证明。
创造传热学科的许多第一
陶文铨,80岁,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小镇。1956年,读高中的陶文铨被毕业于交通大学的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故事深深打动。尽管他知道交通大学已经西迁,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申请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
"交通大学搬到哪里去了,我要去."这样,他成了交通大学西迁后第一批到Xi报到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他被研究生院录取,并在移居西方的老教授杨士明的指导下学习传热。
1979年8月的一个下午,陶文铨在学校图书馆翻了一本英文版的《计算方法》。两周内,陶文铨写了两篇自学笔记。正是这本书为他打开了研究数值计算的大门,并让他走上了寻找计算传热的道路。
1980年,陶文铨去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的传热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抓住每一分钟,聆听和学习所有与数值计算相关的课程。“那时,我像一块干海绵一样被放入海洋,拼命地吸收知识的水分。”当他回家时,他不想为自己买任何东西。相反,他用大部分积蓄购买书籍、材料和磁盘,并无私地与国内同行分享。
回国后,陶文铨一直致力于强化传热和流动传热数值计算的研究,并在国内创造了许多这方面的“第一”:1986年,他在Xi交通大学主办了第一次计算传热研讨会,并首次将强化传热和流动传热数值计算的研究引入中国;1996年,他领导成立了传热传质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热流中心,开展复杂传热传质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宏-中-微多尺度计算框架体系,发展了界面耦合的重构算子和耦合理论;发明了高效率、低阻力的强化传热技术,突破了国际上“气体阻力的增加必须大于强化传热”的传统观念,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行业,他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已应用于工业实践,对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气体换热器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由陶文铨领导的团队开发的新型换热器使企业产值增加了20多亿元。
今天,陶文铨仍在发挥余热,投入更多的精力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项目和氢燃料电池项目落户陕西,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只想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拥有发言权,并通过我们所从事的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简单的话击中了地板,陶文铨做到了。
不要耽误学生上课
“不能耽误学生上课”,这是陶文铨的工作目标。1966年从研究生院毕业后,陶文铨始终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用53年的辛勤劳动写下了一个大写的“老师”字。
许多人都知道陶文铨早上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给学生上课的故事,但这听起来仍然很可怕。“白内障手术没有错,所以我早上和下午都去上课了。结果,几个学生代表把我挡在门外,拒绝让我走,说我已经通知学生解散。我只是在打开刀子后不能去上课。”说起这个过去的事件,陶文铨感到轻松愉快,但他的学生们的关心让他笑得格外热烈。
每次去一个大班,陶文铨都会提前到达阶梯教室。圆形剧场是一个可以容纳367人的大教室,但是来听陶文铨音乐的学生人数经常超过这个数字。所以,他自己买了20个小迷宫,让学生们在每节课前把它们摆好。在小马扎里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了陶文铨教室里独一无二的风景。
陶文铨常说:“要对数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因此,尽管传热、数值传热和计算传热的现代进展等课程已经教授过多次,陶文铨仍会在每堂课前认真准备并融入新的经验和内容。“上课就像梅兰芳演奏《醉醺醺》,一遍又一遍地演奏,一遍又一遍地讲述。”
经过53年的教学,陶文铨充满了桃子和李子。有12000多名学生听过他的课程,还有140多名研究生。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在中国的相关大学和企业工作,许多人成为了学术带头人;自1997年成立以来,他领导的团队已获得科技部创新团队和国家基金创新组的认可,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梯队和创新团队。
在陶老看来,基础研究必须长期积累,希望年轻人能坐上“冷板凳”。尽管陶文铨已经80岁了,但他笑着说,他的心态堪比18岁。"我希望再为国家工作20年。"(石俊斌)
责任:吉爱玲
标题:陶文铨院士:我希望再为国家工作20年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