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4字,读完约4分钟
自今年年初以来,发生了三起欺诈性使用资金的案件
■证券日报见习记者王明山
公共基金规范透明的运作模式一直被视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标杆。相对来说。私募基金行业经历了“野蛮增长”,欺诈和财富纠纷在私募基金行业频频发生。然而,《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已被欺诈使用三次,相关基金公司也迅速发布了防范公告。
具体来说,这三家基金公司是南方基金、诺安基金和平安基金。根据基金公司发布的公告,犯罪分子主要通过联系投资者、诱使投资者扫描二维码登录欺诈页面、诱使投资者登录虚假网站或手机客户端等方式从事欺诈活动。
年内有三宗欺诈性使用资金的个案
3月20日,南方基金连夜发布了《关于防范南方基金名下欺诈行为的提示》公告,指出市场上存在不法分子利用南方基金和南方基金及其基金的员工姓名,诱使投资者扫描并登录“知投宝/鼎鼎通”等链接,诱骗投资者转移资金。假冒网站与南方基金类似:欺诈网站的网站是南方基金,而南方基金的网站是南方基金。
事实上,虽然挪用公款的案件很多,但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近年来有所增强,这使得犯罪分子越来越难以得逞。《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第一起冒用基金公司名称的案件发生在2007年3月。截至今年3月24日,已有155宗欺诈性使用基金公司或单一基金名称的案件。其中,去年有5例,今年有3例。
今年3月17日,平安基金宣布,通过舆论监督,该基金公司发现部分投资者通过名为“花生宝”的应用平台进行贷款,存在“高利贷”、“砍头利息”、“暴力集资”等违法情况。此前,“花生宝”是该基金公司成功申请的注册商标,但该应用平台并非由平安基金运营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天,诺安基金还发布即时公告,提醒投资者防范不法分子冒用诺安基金的名称:在市场上,不法分子冒用诺安基金的名称诱使投资者登录虚假网站(如诺安1、诺安6、诺安9等)。),并参与充值和现金返还等欺诈活动。
投资者在反欺诈中应注意三点
从去年以来发生的8起基金名义欺诈案件中,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相关基金公司不仅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欺诈信息公告,还提醒投资者提高对欺诈等违法行为的警惕和识别能力,防患于未然。本报记者发现,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当你发现异常业务或优惠活动时,你应该保持警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基金公司不会通过微信向投资者发送二维码图片,也不会劝说投资者下载基金公司的手机应用(app),也不会向投资者询问基金等其他个人信息,也不会举办充值、退钱等优惠活动。投资者在遇到异常的基金公司业务和活动时应保持警惕。
其次,投资者需要正式核实基金公司的真实信息。以冒用资金为名的欺诈案件很多,大多数欺诈者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网站域名等类似于相关基金公司的信息来迷惑投资者进行试听。在核实该信息时,投资者可以到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核实基金公司的注册地址、网站、客服电话等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客服电话核实相关信息。
第三,投资者应提高警惕性和识别欺诈等非法活动的能力。不要拨打互联网上发布的所谓基金公司客服电话或登录其他钓鱼网站。不要通过扫描未知来源的二维码图片或点击未知来源的链接来下载相关应用或投资相关公司基金产品。当心被欺骗。
许多基金公司在发布公告时提醒投资者,如果投资者发现不法分子的欺诈行为,应主动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一旦投资者被犯罪分子告知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或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联系相关公司运营基金账户。
标题:今年发生3起冒用基金名义诈骗案例 涉及南方诺安平安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