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9字,读完约4分钟
介绍:没有“药妆品”是完全按照化妆品来管理的。
快速增长的药妆品市场已经被泼了一盆冷水。
随着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的不断提高,爱美的女孩越来越关注护肤品或美容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他们购买“药妆”,他们会添加更多的心理暗示:严格的“药物”标准、过敏测试或治疗和修复功效...难怪中国药妆市场发展迅速。
根据未来产业研究所的数据,2017年中国药妆品市场规模达到625亿元,年增长率约为20%。预计到2023年,中国药妆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811亿元。
20多年前,进口的“药妆”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现在药妆的概念已经被消费者市场普遍接受。然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近日悄然放出风声,明确表示对“药妆品”、“医用护肤品”、“药妆品”等概念进行监管是违法的。
目前,在淘宝和苏宁电子商务平台上搜索关键词“药妆品”还没有显示任何产品。记者注意到,就连森田的旗舰店在原来的品牌名称中用了“药妆”这个词,也把“药妆”这个词删掉了,改成了“森田”。
监督就像一个“紧箍咒”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最近发布了《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以下简称《解答》)。答案指出,不仅中国,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法律层面的“药妆”概念。避免化妆品和药品之间的混淆是所有国家(地区)化妆品监管当局的共识。在一些国家,一些产品同时具有美容目的,但这些产品应符合药品或药品的监管要求,并且不存在仅根据化妆品进行管理的“药妆产品”。
中国现行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12条和第14条规定,化妆品的标签、小包装或者说明书上不得标注适应症,不得使用医学术语,不得在广告中宣传医疗功能。对于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声称“药妆”的概念是非法的,如“药妆”和“医用护肤品”。
此外,在配方奶粉中添加人类寡肽-1 (egf)或声称含有它是非法的。
言下之意是,药物就是药物,化妆品就是化妆品。制造商不能再用“药妆品”和“医用护肤品”等混淆的概念进行营销。
目前,中国药妆品在整个化妆品市场的份额仍然很小。与欧洲、美国和日本药妆的平均渗透率50% ~ 60%相比,目前中国药妆的销售额仅占国内化妆品市场的20%,这意味着药妆品牌的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份通知就像泼了一盆冷水给一群寄希望于放松“药妆品”的企业。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和护肤集团欧莱雅公司的药妆品品牌矩阵,该公司称之为活性健康化妆品部,包括维希、罗氏-波赛、秀喜和施乐。2018年上半年,该部门收入达到2.31亿欧元(约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增速仅次于高端美容化妆品。另一家拥有Avene、Kangru、Fulvdea和Aifumei等品牌的皮埃尔·法伯集团(Pierre Faber Group)在其官方网站上显示,药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2%,达到14.1亿欧元(约合109亿元人民币)。
一方面,上述数据表明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监管给行业企业施加了“紧箍”。
《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许多线下实体店,包括屈臣氏和万宁。目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场上品牌产品的文案中提到了“皮肤专家推荐”的字样,甚至直言该产品具有一定的疗效——改善皮肤干燥,修复敏感的肌肉障碍,以及* *医院已经做过临床试验等。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听云表示,根据化妆品标签的规定,化妆品上不得标注表达或暗示医疗效果的内容。以医学名人的名义宣传也是不符合规定的;然而,尚未被禁止的“专家”的普遍使用属于踩线。
药妆品的名称是“化妆品”,而不是“药物”
回顾中国药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2002年之前,许多药妆品企业始终如一地使用医药保健品的经营方式,并把重点放在平面复制+故事片广告+终端包装+终端促销贯穿于整个主业。
以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维希药妆品牌为例,该品牌引入了暴露组学研究的概念。作为基因组学的补充,暴露组学主要研究一个人一生暴露在环境中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这些暴露源包括外部污染、辐射、饮食等。内部因素包括炎症、感染、微生物等。在维希的官方网站上,记者们仍然可以找到“连续使用22天,促进表皮细胞更新”等描述,同时还可以发布“多领域健康护肤专家的推荐”,并附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的照片。
它的母公司欧莱雅计划继续在北美市场使用它的策略——让皮肤科医生认可它。
标题:“药妆”一夜消失 国家药监局重拳整治600亿大市场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