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9字,读完约4分钟
有些人盲目地转向金融,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长和知识储备,把金融业视为通向“成功”的一程。
最近,一股“不走投融资之路就无路可走”的焦虑之风席卷了北京大学的匿名论坛:分红100万元的大项目、六七位数的工资奖金、五星级酒店和宝马汽车……这些金融从业者的生活状况都令人兴奋。甚至一些同学也写了很长的文章,煞费苦心地告诉自己在“感情”和财务方面选择前者的惨痛教训。类似的焦虑和讨论并不仅限于北京大学,遍布全国高校的“金融热”也不是一两天的事。许多人都在脸上写下了想抓住金融专业学生大腿的愿望。
当社会感冒时,大学会打喷嚏。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巨大。选择一个“快速收入”的行业,过上更富裕的生活,这种逻辑似乎没有错。然而,焦虑正在蔓延,一些人盲目地转向金融,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长和知识储备,将金融业视为“成功”之旅。
"社会太浮躁了,学生能做什么?"我不在乎这种无助。金融业的平均工资确实较高,但内部分层明显。此外,在经济增长放缓、监管加强和去杠杆化改革的外部冲击下,“躺着赚钱”只是一个梦想。此外,还有许多加班、许多出差和巨大的压力。我很难相信,一大批不爱专业、缺乏专业知识的学生会从心底里愿意加入这个行业。据我观察,大学生的“负罪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的,职业焦虑暴露了大学生的负罪感。总之,总是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拒绝承认这是他们的脸。许多大学生缺乏认同感,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这个专业的“负罪感”导致焦虑,看似很高的财务成为治疗焦虑的良药,这种治疗在本质上仍会落入“负罪感”的怪圈。
最近,我碰巧在一家金融媒体实习,通过接触金融界不同层次的人,我了解到金融行业的一些新变化。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不断取代草根“金融民工”,当今和未来的金融业需要具有深厚市场意识和敏感市场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一个成功的基金或咨询公司会聚集来自数学、物理、金融等学科的专家,他们在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和哲学方面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能够掌握中国、日本、美国、欧洲、股票和债券交易所等许多市场。如果你只是随遇而安,把一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的习惯照搬到金融学习的积累中,即使你成功地换了职业,一开始也很难实现你成为大成功的梦想。不知道你是否会因为你在金融专业的内疚而转向另一个新的热点。
从根本上说,这种“负罪感”源于“中学为力,大学忘一切”的固化学习模式。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看来,大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文凭。经过12年的努力学习,大学学位和白领工作是回报。然而,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啃旧书”、“搭便车”的学习态度已经过时,爱、专注、终身学习应该是我们的追求。20岁的大学生不想沉湎于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缺乏基础。他们只能让自己漂浮在焦虑的风中——这是社会的悲哀。
如今,公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遇。那些真正有天赋并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肯定会找到自己的用处。以金融业为例,无论是金融技术还是专业产品的设计和分销,在中国都有着巨大的空白色市场,等待着具有优秀专业精神、广阔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人来发展。那些搭便车并认为用几个数据分析软件就能赚很多钱的人可以醒来了。
在金融投资领域有一句谚语叫做“基本面”。虽然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会影响投资收益,但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是增值的保证。在这个话题下,大学生真正的才能、技能、战略思维、创新意识等素质是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基础”,在徘徊的市场环境中“捏着大腿”的恐慌不会长久。
谭皮影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题:不转金融就没有出路?焦虑出卖了你的心虚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