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8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19日,索尼黑白电视在上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生活展“生于美好时光,生活更美好”上展出。

照片由王刚(人民图片)

许多曾经流行的随身听已经停产,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照片由王晓宇提供

11月6日,游客们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欧莱雅展台试用化妆品。

新华社记者陈飞社

价值2亿元的直升机,越南的干果和多米尼加的水果...当他们进入世博园区时,人群拥挤,商品琳琅满目,来自世界各地的好东西聚集在上海。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了会议,3600多家企业参展,总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40多万国内外买家参加了会议,讨论采购事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

进口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在40年前,这么多进口商品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有点难以想象。但是随着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人的口袋一直鼓鼓的,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眼界也相应地开阔了。国内的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逐渐变得更加精致和先进,特别是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中国。从最早的电视机和冰箱,到后来的随身听和mp3,到现在的化妆品和小家电,进口商品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进口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的进口商品进入中国,它们将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从小到大的进口都是“稀罕事”

1978年,改革开放的帷幕拉开了。从生产技术到日常用品,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中国。进口产品的浪潮影响了普通的中国家庭,但它们都是“稀有的东西”。

王晓琪总是记得一种进口产品,一台电视机。王晓琪,30岁,山东莱州人,现在在北京工作。“我小时候家里有两台进口的日本电视机,一台是贾维斯电视机,另一台是松下电视机。”王晓宇告诉记者:“我对犹太人电视印象特别深刻。遥控器都嵌入在电视中。”由于害怕记者不了解犹太人电视是什么样子,王晓琪还在手机上搜索图片让记者看。

进口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中国人来说,能进入他们家的进口商品大多是家用电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而且很贵。据王晓琪介绍,家里两台电视机的价格约为2000元,而当时的2000元是一笔巨款。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候,你不能用钱购买进口商品,你还需要外汇证书。外汇凭证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在1980年后的十五年里,外汇凭证和人民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根据许多外国人的记忆,当时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主要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和来中国的归侨的需要,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酒店、友谊商店和免税商店。渐渐地,一些内地人也可以从他们的海外亲戚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外汇代金券,然后去上述特定的地方购买进口商品。

进口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晓琪的电视机是他祖父的客户用外汇代金券买的。“我祖父一生都在看这个犹太人的电视,它比我大。”王晓琪今年30岁了。直到现在,这台电视机还在他家里,这已经成为他家人的记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了普通家庭。后来,王晓琪家的家用电器基本上都是进口商品,即使他现在自己开了家,家用电器也主要是进口的。“最主要的是质量好。虽然有点贵,但还是值得的。”王晓琪说。

进口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能够购买进口商品是由于对外开放,但也是由于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刘青在接受《Be》采访时表示,从供给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更多的选择,新产品不断出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需求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常说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和缝纫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新的“四大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并从新世纪开始更新:手机、电脑、汽车和房子。

标题:进口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9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