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9字,读完约3分钟
颜倩快车
万米深渊考试的回归创造了许多国内第一
发现一号回来了。(照片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提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中国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学研究日前完成各项任务,并由“探索一号”科研船从马里亚纳海沟返回海南三亚。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这项科研首次取得了许多国内外科研成果。
麦麸虾。(照片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提供)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康丁表示,两年前的2016年第一次深海测试让中国“进入”了万米深海时代,改写了海洋科技发展的历史;第二,它证明中国不仅可以“进入”,而且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做相应的科学研究;这一次,它证明了中国有实力在深渊中“坚持”,有能力在世界的深海深渊中引领科技发展和科学研究。
探险持续了54天,行程7292海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鲍庚生说,这次科研主要有两个任务——深海设备的海上试验和科研作业。考察队在深海设备和技术、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和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学和物理海洋等许多学科取得了丰硕成果。
雪莲属的一种鱼。(照片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提供)
以海上翼7000米深海滑翔机为例,两套设备完成了两条1448公里长的测线的观测,连续作业46天,最大潜水深度7076米。目前,它是世界上唯一一架潜水深度超过7000米的深海滑翔机。
鲍庚生回忆说,在近两个月的科研过程中,试验组受到山竹、康妮等超级台风的干扰,包括海翼滑翔机在内的设备仍然正常连续工作,表明其可靠性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最终完成了科研任务。
鲍庚生还创造了一系列国内或国际第一
“海角”号深着陆器已经在海底坐了26天,这是世界上在深渊环境中着陆器最长的一次作业时间;整个深海陶瓷压力舱的高清摄像系统已经潜水7次超过10000米,最大工作水深10910米,是世界上陶瓷材料作为摄像压力舱的最大工作水深;全深海声学定位信标实现了全球首个全深海着陆器水下声学定位的实验应用;海都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实现了国内首个万米高清视频直播等。
科研成果:本次科研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低温保存了3个7000米的狮子鱼样品和2个9000米的对虾样品;世界上首次在水深7012米处发现了索身属鱼类,这是已知索身属鱼类存活的最大深度;在世界上第一次,在同一潜水中实现了在10,890米深度的垂直分层水体中微生物的原位富集和固定取样。
狮子鱼。(照片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提供)
鲍庚生还提到,这一科学研究在中国首次获得了10898米的有上覆水的原状沉积岩心;在中国首次获得了位于帕里西维拉盆地东部海山链和马里亚纳弧后拉张带的岩石样品,为揭示马里亚纳南部俯冲带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中国首次获得了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之间关键水道的断面水文资料和水样。
康丁说:“这些也让大家进一步看到,我们面临的是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绝不能停滞不前。”只有离开陆地,走向海洋,走向海底,我们才能真正取得科研成果,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
据介绍,考察队共有59名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9个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题:万米深渊科考归来 再创多个国内首次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