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0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医疗器械行业上市公司蓝帆医疗宣布,以18.37亿元完成了对白胜国际的收购,这被认为是a股历史上最大的医疗器械收购。
9月13日,蓝帆医药宣布公司董事会重新选举产生,新的董事会成员正式亮相。同时任命李、为公司总裁,孙传志等为副总裁。蓝帆医药表示,本轮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按照事业部制管理现有业务。
对此,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这表明投资者对认购蓝帆医疗更为热情,这在近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并不容易。但是,对于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来说,目前发展的关键是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力,并购不应该操之过急。
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是大势所趋
据公开信息,蓝帆医疗成立于2003年,原名山东蓝帆塑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健康防护手套。2010年,蓝帆医疗正式登陆a股市场。
2016年,它开始投资每年60亿腈手套的生产和制造项目。年产20亿只腈手套项目的第一阶段于2017年6月投入试运行。
2017年发布交易计划,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收购白胜国际93.37%的股权,寻求以高价值医用耗材为重点的医疗器械领域的自然延伸和产业升级。
据了解,贝尔松国际公司总部设在新加坡,2017年的支架销量约为60万个,是仅次于雅培、宝科和美敦力的全球第四大心脏支架制造商。白胜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山东奇伟在2017年售出了23万至24万个支架,成为国内三大心脏支架制造商之一。
根据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蓝帆医药实现营业收入9.68亿元,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1.48亿元。虽然仅合并了白胜国际集团6月份的经营数据,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市公司股东应占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24.0%和42.9%。同时,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8亿元,占2018年3.8亿元赌博承诺的49.43%。
根据工业证券,医疗器械的流通端将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而发展。由于新一轮降价和集中采购的影响,流通渠道将面临大规模洗牌,但整体行业增长仍是大势所趋。
医疗器械并购不应操之过急
值得注意的是,自蓝帆医疗去年宣布收购新加坡跨国公司贝尔松国际以来,市场普遍认为其从医疗器械的低值易耗品业务向高值易耗品业务延伸的战略较为成功。然而,市场上也存在一些担忧。该公司现有的高管能否将贝尔松国际公司作为一家心血管设备跨国公司来管理?
9月13日,蓝帆医药宣布公司董事会重新选举产生,新的董事会成员正式亮相。同时任命李、为公司总裁,孙传志等为副总裁。
据公开信息,李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传奇人物。他曾担任强生(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强生大中华区总裁及北亚国际副总裁。2006年李离开强生公司时,强生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达27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佼佼者。之后,他加入美敦力,担任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兼国际副总裁。在他任职期间,美敦力在中国的医疗器械业务保持了超过40%的复合增长率。
李曾在强生公司和美敦力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并在心脏、外周、消化、呼吸、骨科、糖尿病、疼痛管理等多个业务部门有管理经验。他辉煌的职业历史使他成为“中国医疗器械教父”。
至于M&A在医疗器械行业日益高涨的热情,一些分析师警告称,中小企业在并购中不应过于仓促
郑光恒生分析师袁吉指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结构性差异巨大。根据收入和市场份额,第一梯队企业(迈瑞、新华等。)已经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国内市场份额超过10%,收入约100亿元;第二梯队企业(乐普、于越等。)刚刚发展成为单一产品的领导者,收入约20亿元人民币;大量企业属于第三梯队,占据不到30%的市场份额,平均交易额刚刚超过1000万元。
袁吉认为,第一梯队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跨轨道并购,以突破行业的上限;第二梯队企业并购的重点应该是抢占市场份额的轨道和保持技术的新鲜;第三梯队的立足点是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力,并购不应操之过急。
“从海外巨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巩固他们的内生能力是大并购的基础。目前,国内并购不成功的原因一般是交易量不足和管理能力不足。”在袁吉看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规模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盲目并购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和情景,就像是雕舟求剑。
标题:A股最大医疗器械并购案落地 中小企业并购不宜过急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