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4字,读完约4分钟

[前言]在过去的38年里,深圳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向前滚动。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是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有益于人民。现在的深圳繁荣、创新、包容、年轻...你脑海中出现的这些“单词”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深圳人血管中流动的创新dna的生命张力是什么?深圳新闻网推出“看深圳”栏目,用一个小切口和一个小角度去发现和揭示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时间的精彩沉淀,共同见证深圳的精彩发展。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关注:

“创新第一,而不是第二。我们必须始终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技术金融”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可持续的全球创新和创意资本。”——深圳市委书记王伟忠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我们的客户在这里,我们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在这里。整个行业就像一个温泉,我们自然愿意享受它带来的温暖和矿物质。所以我们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扎根。”——科技创始人宋

“我记得当时很难找到货物。许多买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华强北寻找半导体器件。许多人没有忘记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年轻人!为我们解决了问题。——深圳金诚微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桂峰

1984年4月俯瞰深圳经济特区(照片:秦原/福田)。

今天的深圳福田中心区(照片:刘庆康)。

“深圳一直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深圳的发展代表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未来趋势。”7月27日,日本众议院议长大岛理森在深圳开始了他所谓的“学习未来”。这是大岛理森25年后第二次访问深圳。他用“挑战、创新和勇气”来描述他今天眼中的深圳。他承认,这次中国之行,除了北京之外,还特意选择了Xi和深圳。Xi是为了学习历史,而深圳是为了学习未来。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38年前,深圳的科技资源几乎为零,没有一所大学或研究所;38年后的今天,深圳在4g和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造就了腾讯、华为、大江等世界级科技明星企业。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这个惊人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答案是不断的创新:大胆的前瞻性布局,不断的制度变革,跟随甚至超越技术。

从“三合一”到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

前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曾将深圳的持续产业升级比作“一个爬锅底的过程”:从“三补一”的加工贸易期,到以华强北为代表的模仿创新期,再到创新科技城的崛起。正是在“改革不停止,开放不停止”的浪潮下,深圳大胆尝试,大胆冒险,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许多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好经验。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资本,发展受到制约。然而,由于当时土地和劳动力较低,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深圳打开了机会之门。

第一批在北方建厂的香港商人冯志根回忆说,当时香港的劳动力(工资)比较贵,每个人每天需要100元。然而,很难找到月薪3000元的人。这让许多香港工厂感到非常尴尬——如果没有人在接到订单后这么做呢?因此,许多香港工厂正在努力寻找出路。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1985年,广东省深圳市是外来女工的宿舍。(照片:朱宪民/照片)

这导致了深圳早期“三合一”企业的繁荣。1987年,深圳的出口贸易在全国大中城市出口总额中排名第三,1992年跃升至第一位。“三比一补”为深圳的早期经济发展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很快,“三比一补”企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等后果出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1993年底,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有为的领导下,深圳市出台了一项决议,停止注册新的“三比一补”企业。特区设立的“三加一补”加工业正在污染环境,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1995年7月,深圳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科技兴市”战略,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今后的中心任务,把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确定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得益于这种领先其他城市近10年的前瞻性布局,深圳已逐步建立起高科技产业基地,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升级。

标题: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