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9字,读完约5分钟
8月10日,央行发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时,央行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和适度从紧,保持好货币供给的主闸门,坚持不搞“洪水灌”式的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进行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近外汇市场的波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报告》在一个专栏中介绍了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没有竞争性贬值,人民币汇率就不会被用作处理贸易争端等外部干扰的工具。”报告强调,2017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都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央行已基本退出正常的外汇干预,这也可以从官方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储备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货币政策不搞“大洪水灌溉”的强力刺激
据《上海证券报》和《报告》指出,在下一阶段,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和中性,把好货币供应关,坚持不搞“洪水灌”式的强刺激。具体而言,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运行节奏,加强前瞻性预调和微调,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把握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的平衡。
同时,《报告》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在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mpa)反周期调节作用的同时,也要适当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信贷政策方面,《报告》表示,将继续优化投资和流动性结构,强化信贷政策导向的结构调整功能,做好对供给方结构改革的金融支持。
《报告》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的增加,稳步化解银行债务存量,推进现有债务的分类协商处置,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支持产业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提高效率,优化金融支持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做好金融服务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金融、物流、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
人民币汇率不会被用作应对外部干扰的工具
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于10月10日发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专栏形式回应了市场对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担忧。据报道,灵活的汇率机制发挥了浮动汇率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目前,市场预计将保持稳定和分化,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
根据该报告,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灵活性显著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6.2%,2018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升值3.9%,第二季度贬值5.0%,2018年上半年贬值1.2%。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效汇率的cfets指数在2017年上升了0.02%,2018年第一季度上升了2.0%,第二季度上升了1.1%,2018年上半年上升了0.9%。
“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应对贸易摩擦等外部干扰的工具。”报告强调,中国实行基于市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汇率弹性逐渐增大。2017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第二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都是受市场力量的推动,央行基本退出了正常的外汇干预,这也可以从官方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储备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报告指出,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必要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反周期调整外汇供求,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加强“几次电梯”政策的共同努力
据《今日北京商报》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驱动力。记者注意到,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相比,央行增加了“几次会议”和“几次加息”。
央行表示,应注意防范短期内需求方“几次遭遇”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干扰。从国际环境来看,贸易摩擦给未来出口形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削弱外部需求对经济的边际拉动效应,也可能影响投资者情绪,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存在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仍然相对较大,这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本流动。在国内,随着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越来越规范,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率有所下降,短期内可能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干扰,但中长期内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化。一些企业面临债务风险,民间投资活力仍然不足,内生增长势头有待进一步增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把握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央行表示,要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几次促进”政策的作用。
标题:央行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 强调人民币不搞竞争性贬值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