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69字,读完约8分钟
周兴华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考古路上的梦想家。
他家乡的山让他深爱着;石头上的那些画困扰着他。因为有历史页码,闪烁着祖先的智慧,承载着古人的荣耀。
从遇见大麦之地,遇见金星,发现沉重的石器,在伴随大麦之地岩画的30年中,他无数次进入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去寻找、探索和发现。
八十多岁时,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对大麦的爱还远未结束。达米迪新成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他兴奋不已,继而生出感慨,明白了今生的使命:“这其实是世界遗产的杰作。似乎我们的脚步一天也停不下来。”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说。
遇见“麦田”
周兴华从来没有想到他会如此接近一个传奇人物。正是这个传说让他注定要在家乡的深山里与历史对话。
这个传说已经在中卫象山流传了几百年,故事的主角是一匹马。周兴华坚信,有传说和故事的地方一定是个神奇的地方。
时间可以追溯到35年前的一天,一个村民开车带着一群动物经过周兴华。
他漫不经心地问:“去山里?”
村民回答说:“喝水。”
这位村民突然又问他:“你去过史马沟吗?”
周兴华摇了摇头,他的老乡指了指香山的另一边,低声说,“如果你有时间,去看看。在史马戈有一面很大的绿色旗帜,它光滑而光滑。当太阳爬到山顶时,一群“神马”的影子落在青石板上,活灵活现。中午太阳落山时,“神马”消失了
神奇的谣言激起了周兴华的好奇心,他决定在这块青石板上寻找“神马”。一天,他跟着牧羊人的方向走进了史马戈。经过许多波折,他终于找到了绿旗。那时,太阳只是从东方向石头表面倾斜。从远处看,图像很清晰。
”那不止是一群“什么人”,几匹“什么人”也骑马。当你靠近看时,图像逐渐模糊,被手触摸。图像像岩石表面一样平坦,没有凹槽。”出身于历史专业的周兴华立刻判断出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岩画。
“岩画!我的家乡也有岩画!”他惊讶地喊出了自己的声音。那一刻,他的思绪已经飞出象山,飞到那些被岩画标记为文明发祥地的地方,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神话传说与考古学的碰撞导致了象山岩画的伟大发现,也促使周兴华去探索象山和中卫其他山区是否还有岩画。
1985年,宁夏大地测量二队绘制的中卫及邻区矿产资源分布图揭开了达玛底岩画发现的全过程。在金矿勘探过程中,周兴华意外地发现,在这座荒山中,仍有一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史前岩画博物馆”。
据考证,这座荒山曾经是种大麦的山坡,至今没有发现典籍、地图和地名的记载。这是牧羊人给山坡起的名字,只有当地的牧羊人才能称之为“大麦之乡”。
20世纪80年代,中卫市文物工作者在编辑岩画时,将这里的岩画命名为“达米迪岩画”,达米迪的名字首次被记录在中卫岩画中。
中卫北山有6800多幅岩画,以大麦地为中心。
打开“记事本”
一个旧背包、两块蛋糕、三瓶矿泉水仍然是“标准”,退休后每月去四次山是周兴华设定的“硬性目标”。
从中卫市出发,向南走就是祁连山的最后一脉——威宁北山脚下,西邻腾格里沙漠,东临巍峨的贺兰山,日夜伴随着无尽的黄河。
车子停下来后,周兴华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当他确信没人注意到它后,他指着一条崎岖的山路,一路告诉司机:尽量快点,快点上山。
这条山路是最接近达玛迪岩画核心的一条路,他从未向别人提起过。“这条路过去全是石头。我用手找到的。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正是因为大麦岩画的秘密,它才保持了基本的原始状态。”周兴华说道。
他是文物和考古学家的副主编,也是这座山的常客。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棵树和草,他是这座山的“眼睛”。“这是人类的财富,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保护它,不给罪犯留下任何机会。”
站在山中凹凸不平的地面上,一缕阳光打在周兴华的脸上,他的脸上贴着一张“狩猎卷轴”,就像爱抚他的孩子一样。“我们想用岩画记录中国。给我留张照片。”随着照相机的咔嗒声,时间固定的时刻变得永恒。
达玛底岩画问世后,对时任中卫县副县长的周兴华来说,在这里探索岩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他必须跑得比黄河还快。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对达米迪的岩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最后,一长串史前文明被展示给了世界。
据专家研究,中卫北山的岩画约有6800幅,以2万多幅个人图案为中心。其中,达米迪的岩画最为集中,在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2300多幅岩画和8532幅个人图像,每平方公里有568幅图像。分布密度和数量在世界上非常罕见,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区域”140的标准
1991年,首届国际岩画研讨会在宁夏召开。国内外的考古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麦地里。"这里的岩画很早!""这张照片是旧石器时代的.".....大麦国古老、丰富、厚重、奇特的岩画让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惊叹不已,大麦国也成为了世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从那以后,通往大麦地核心区域的崎岖山路被称为“国际大道”。在这条路上,周兴华走了33年。狩猎、祭祀、繁殖、战争、放牧、建筑、舞蹈...几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人的生活记录在记事本上,在周兴华的脑海里被刻进了百科全书。
打开这些史前人类的“记事本”,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周兴华与历史谈过多次。
遇见维纳斯
遇到金星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
1986年,周兴华在参观麦田时,意外地发现一块岩石上刻着一幅岩画,大部分是裸露的,还有少量覆盖着苔藓,乍一看像一朵大花。经过反复鉴定,他是一个“小美人”。
这是一个裸体的石雕女人,胸部丰满,肚子大。以前人们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孕妇的特征:丰满的身体,巨大的乳房,鼓鼓的腹部,肥大的臀部,五官缺失,纤细的胳膊和腿并排站立。他读了许多介绍外国原始艺术的图画书,经过几次比较后,他突然意识到这幅达米迪的人形岩画与国外史前考古中发现的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出生女神一模一样!
史前科学家通常称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生育女神为史前维纳斯,认为这是人类造型艺术的开端,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周兴华说道。在接下来的16年里,他查阅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裸体女性雕塑的资料,并从年代学、地层学和类型学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比较。
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周兴华将达麦地的裸体石雕女性形象称为史前“岩画中的维纳斯”。2004年,新华社出版了《史前岩画中的维纳斯让宁夏大吃一惊》,并出版了《中国麦田史前岩画中的维纳斯雕像》。文章指出,史前“岩画中的维纳斯”与西欧法国石灰石浅浮雕中的维纳斯相似,与奥地利石灰石雕塑韦兰多宫中的维纳斯相似。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三个史前金星雕刻有相同的图像。
消息公布后,大麦地的考古研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座鲜为人知的山坡笼罩着神秘的气氛。到目前为止,每年都有5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访问大麦之乡。
“岩画中的维纳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2009年,周兴华意外发现达麦地岩画上的冰川划痕,打破了动物岩画的自然遗迹,为达麦地岩画(产生于2万至3.2万年前)找到了自然形成的客观实物证据,为解决宁夏岩画乃至北方岩画的断代提供了客观证据链。根据他的考证,岩画的自然遗迹被大麦地冰川上的划痕所破坏,证明了大麦地岩画版本维纳斯诞生于旧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生育女神。
近年来,周兴华从未停止过。他广泛查阅了在各地发现的岩画,但他没有想到会看到保存完好的裸体女性岩画,即生殖崇拜岩画,在大麦地附近的岩画中:在中间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从上到下有四个梯形盒子。在从顶端向下的第一个梯形盒子里,一个赤裸的女性形象被凿刻出来,它的形状类似于大麦土地上的“岩石画维纳斯”。
根据周兴华的考证,这幅生殖崇拜的岩画相当于对《大麦之地》岩画中维纳斯内涵的详细阐释:第一个梯形盒子里的裸体女性形象是生育的最高女神,自从她开始生殖繁衍以来,人类已经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从两个变成了三个,从三个变成了五个,并且世代繁衍不息。
“寻找像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的石雕女性裸体雕像这样的雕塑艺术品是探索人类史前文明起源和重建人类史前历史的唯一途径。大麦土地上的“岩画维纳斯”充分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延续生命的渴望,进一步证明了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有创作艺术品的思维和技巧。”周兴华说道。(王刚)
责任:张静文
标题:宁夏故事:打开史前人类的记事本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