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5字,读完约5分钟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来说,2019年是相当戏剧性的。
这一天,两家私人火箭公司搭建了自己的舞台,上演了两出“戏”,一出悲伤,一出快乐。在酒泉,零一空公司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闯入蓝天;在山东龙口,柯灵航天公司完成了其可回收火箭的第一次低空飞行回收试验。
媒体喜欢借用美国商业航天巨头spacex的名字,或其老板的名字来指代国内的航天私营企业。像“中国太空探索”和“中国麝香”这样的词经常出现在报道中。
spacex成立于2002年,有着令人羡慕的发展轨迹。在技术方面,该公司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力支持。在人才方面,公司从美国航天行业挖来了大量的工程师;在资本方面,据报道,该公司筹集了超过24亿美元。当它的连续失败濒临破产时,美国宇航局也粉碎了一个16亿美元的大订单...
然而,“中国航天”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发展道路在哪里?《科技日报》记者听取了行业专家和“中国麝香”的声音。
Spacex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商业航天
航天专家黄植诚不喜欢“中国太空探索”这个术语。他认为spacex模型不一定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最佳模型。
Spacex可以在没有“巨人的肩膀”的情况下取得今天的成就。黄植诚说,美国宇航局是美国国会资助的政府科研机构,其技术研发属于公益性质,不与企业竞争。美国航天领域没有国有企业,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等老牌公司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月球探测和火探测方面进展缓慢。航天飞机退役后,他们甚至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宇宙飞船来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推动新的私营航空航天企业的崛起。
在中国,国防科技局和国家航天局鼓励私人太空飞行。但黄植诚表示,对于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开放基础设施,让民营企业承担国家任务,管理机构应该在加强民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中国航天的“国家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黄植诚表示,这两个集团拥有核心技术、大量人才,以及多年积累的地面发动机试验台、大型振动试验台、风洞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国内民营企业力所不及的。
然而,近年来,由两大集团发射的快州和界龙系列小型固态运载火箭直接瞄准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
中国私人卫星制造商天一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杨锋曾经说过,火箭是一个赤裸裸的竞争市场。客户不在乎你的企业是大是小,技术路线是固体还是液体,火箭是可回收的,等等。他们只关心时间、成本和可靠性。
面对竞争,所有的民营火箭公司都有相同的看法:要“拿走瓷器作品”,只有“金刚钻”应该拿出来。
日益壮大的航空私营企业是否天生“营养不良”?
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很难很快想出“金刚钻”。资本、技术和人才是他们成长的必要“营养”。
与资金雄厚的spacex相比,国内火箭公司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据了解,空零一房间的融资约为8亿元,而柯灵航天只有几千万元。
同时,资本市场上有很多人追求“速效”。柯灵航天科技总监褚龙飞认为,在与资本合作时,应该遵循火箭发展的科学规律进行规划。初期,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了深入沟通。由于运载火箭的研发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有必要为一场硬仗和持久战做好准备。
在蓝箭航空和零一空相继发射失败后,星光公司也宣布了在不久的将来发射运载火箭的计划。公司总裁助理姚博文说,这次发射的成败与中国私人火箭的名字有关。“我们希望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完美的在轨发射,这对私人火箭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前三家公司在第一轮开发中被扼杀,可能会扼杀资本的信心。”他说:“目前,整个行业迫切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与资本相比,人才问题面临更多的矛盾。
黄植诚说,在中国经历过航天任务实际测试的核心科技人员都在这个系统中。
因此,民营企业只能靠“挖”来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事实上,民营火箭公司的核心人才主要来自国家队。
国家队显然不愿意承受人才流失的痛苦。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曾表示,从宏观上看,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都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然而,人才流动带来的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2018年“张晓平辞职”的发酵使得航天人才流动问题更加敏感。
褚龙飞认为,违反保密规定甚至非法窃取技术秘密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公平合理的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规则的一部分。如果人才流失严重到伤害中央企业的骨头,他们应该想办法让人才的价值得到更多的体现,并采取更符合市场规则的措施来公平竞争。
标题:“中国马斯克”的春天在哪里?民营火箭公司遭遇成长的烦恼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