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0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财经网4月8日电(记者穆旦实习生郭美岑)2019年3月28日,蒙牛乳业公布了其2018年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9.77亿元,同比增长14.66%;净利润30.43亿元,同比增长48.6%。
在这份看似光彩照人的业绩报告背后,是同一个城市的另一家乳制品巨头伊利正在逐渐淡出。
根据伊利2018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伊利实现营业收入795.53亿元,比蒙牛多106.23亿元(15.4%);净利润64.52亿元,比蒙牛多34.09亿元(112%)。
蒙牛和伊利的市值约为1120亿元,两者相差约660亿元(58.9%)。7年前的2012年,蒙牛的市值为399亿元,伊利为292亿元(基于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蒙牛是伊利的1.37倍。现在想来,这应该是蒙牛最后的荣耀了。
从伊利诞生、曾经落后的蒙牛,是什么时候开始如此落后于伊利的?
离开牛根生的那天
许多年后,蒙牛经销商仍会想起2011年前的日子。当时,蒙牛还姓“牛”,而高端牛奶仍是泰隆主导世界的江湖,“金典”、“安慕西”、“100%满意”、“光顺”。这些竞争产品的名字出现在“老乳制品行业”的耳朵里。这听起来有点不成熟...
所有的变化都始于2011年。
2010年之前,蒙牛的总收入为302.65亿元,利润为12.37亿元。与此同时,伊利2010年的总收入为297亿元,利润仅为7.77亿元,仅占蒙牛的62.8%。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像今天的镜像。
2011年,蒙牛的总收入增至373.88亿元,利润为15.89亿元。2011年,伊利的收入增至375亿元,利润为18.1亿元。第一只手已经被转移了。
2012年,蒙牛总收入下降至360.8亿元,利润下降至12.57亿元(下降20.9%);然而,与趋势相反,伊利的收入增加到420亿元,而利润略微下降到17.2亿元(下降5%)。
自此,伊利进入单方面粉碎蒙牛的时代,收入从420亿元飙升至796亿元,增长89.5%,利润从17.2亿元上升至64.4亿元,增长274.4%。
相比之下,蒙牛的收入从360.8亿元增加到689.77亿元,增幅为91.1%,甚至不逊于伊利,但其利润仅从15.89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幅仅为91.5%。
在不增加利润的情况下增加收入背后的真相,是擅长横向资本并购的中粮集团进入擅长纵向集约型农业的蒙牛后“水土不服”的结果。
蒙牛近八年的表现
伊利近八年的表现
资本运营的新举措不断出现,回报令人担忧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粮集团一向以擅长资本运营著称。
中粮集团拥有雄厚的现金流和长期的资本运营能力,总资产从2005年初的6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19亿美元。仅在国内上市公司中,中粮就拥有8家子公司,包括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屯河、中粮包装、中粮生化、中粮地产、蒙牛乳业和欢乐城地产。其中,中粮地产、屯河和中粮生化是a股上市公司,另外五家是港股上市公司。在上述八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中粮包装、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三家公司由中粮直接孵化并通过ipo渠道上市,其余五家公司通过收购、重组、借壳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持股。
令人费解的是,在中粮集团苦心经营的这些上市公司中,只有蒙牛能够保持盈利增长,而其他上市平台都出现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因此,一些市场参与者将中粮集团的资本运营评价为“新举措不断,回报令人担忧。”
在蒙牛乳业这个唯一盈利的上市平台上,中粮集团再次复制了这个“俚语”。
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20%的股权,中粮集团成为蒙牛的最大股东。从这一天开始,蒙牛进入了中粮时代。
一年后,2010年11月,蒙牛以4.69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君乐宝乳业,并获得了君乐宝51%的股权。
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业在香港交易所宣布其创始人牛根生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2012年4月12日,蒙牛乳业总裁杨文俊的两届任期届满。经董事会批准,他不再担任总裁,孙伊萍接任总裁一职。蒙牛彻底进入中粮时代,全面开启了买买模式。
2013年6月,蒙牛以124.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广东乳业公司雅士利,这在国内奶粉行业引起了轰动。
2016年,蒙牛的子公司雅士利以12.3亿港元收购了遭受多年亏损的多美滋中国。
2017年,蒙牛增加了其在主要奶源供应商现代畜牧业的持股,并仍持有现代畜牧业60%以上的股份。
2018年12月,蒙牛再次以3.03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中国圣木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份。
中粮进入蒙牛以来的并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雅士利。然而,自2013年被蒙牛收购以来,雅士利的表现就像悬崖一样下滑。
标题:蒙牛怀念牛根生:失落的八年 昔日“奶王”沦为中粮系资本运作“棋子”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