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6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社会物流企业进入药品配送领域,提高了药品物流的运作效率。但是,如何保证这些非专业的药品相关物流企业能够合规配送,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呢?3月20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获悉,该协会制定的《医药企业物流服务能力标准》和《医药物流质量和医药运输企业服务能力评价标准》已经完成了对13家医药物流企业的现场分类和分级评价,预计6个月后将作为行业标准由商务部发布,这将有助于中国医药供应链实现基于质量和安全的高效配送目标。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医药供应链分会秘书长朱提供的数据,中国医药物流市场整体保守估计超过1000亿元。这不是药品流通量,而是药品物流的收入。朱说,在1000亿个市场中,44%是仓储相关的增值服务,其余56%是运输。换句话说,物流运输占据了医药物流市场的一半以上。
在市场的吸引和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医药流通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医药企业试图提供更专业的医药物流,许多社会物流企业也介入了医药物流服务。传统医药商业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意识,在经营gsp仓库方面有相当成熟的经验。然而,在物流运作效率、干线运输和最后一英里配送方面,资源和能力都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社会物流企业在成本管理和资源配置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医药行业储运的特殊要求认识不足,缺乏质量意识,对医药专业知识的人员配备不足。目前,药品流通管理缺乏对药品相关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导致社会物流企业在运作中存在诸多合规性和安全性问题,亟待规范和引导。
朱说,在医药物流方面,现有的法规和行业标准都比较薄弱。涉毒运输的参与者很多,他们的专业能力,包括涉毒运输过程管理的可控性、保障性、可追溯性和安全性,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分包和转包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她说,通过对21个省的55家制药公司的154名携带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涉及药物流动的携带者分散,缺乏合规的医疗运输控制系统,存在很大的合规风险。
2017年初,在商务部的指导下,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成立了由跨国医药公司、医药批发和物流龙头企业专家组成的起草小组,完成了《医药贸易企业物流服务能力相关标准》和《医药运输企业医药物流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标准》的起草、系列讨论和修订工作。2018年下半年,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组织部分企业开展了标准实施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3月15日,13家涉毒物流企业(8家涉毒企业和5家涉毒运输企业)完成了现场分类分级评价工作。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程表示,从试点评估和验证的结果来看,这两个标准的内容经得起行业的推敲,更接近行业监管、生产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医药物流企业分类分级指导的需要,完全具备落地的可执行性,为商务部正式发布行业标准奠定了实践基础。
程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有关药品流向分类和分级评价标准的具体条款和条件不仅仅是基于普惠制的要求。在起草之初,标准起草委员会邀请强生、赛诺菲、诺华等跨国制药公司参与,借鉴跨国制药公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并结合欧美gdp、美国供应链安全法和世卫组织对医药物流服务的要求。该标准具有前瞻性,是保障国家健康安全战略和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有力手段之一。
据朱介绍,这两个标准在去年下半年出台后,一方面,它们首先被测试为协会标准;另一方面,它作为商务部的标准提交审批,目前处于审查阶段。通过审查后,它将通过发布过程,预计将在大约半年内正式发布为行业标准。
标题:医药物流行业标准或半年后出台 破解千亿市场发展窘境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