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9字,读完约5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消费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热点已经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物质消费转变为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服务消费。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新业态不断涌现,供给市场逐步完善。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一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增长动力发生变化
(1)消费品由数量短缺转向供应充足,总消费量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为国内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消费需求旺盛,买卖活跃,消费总量不断扩大。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供给充足的状态,各种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商品短缺和凭证供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和规模的统计指标,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0%。其中,“六五”期间年均增长15.0%,“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4.0%,“八五”期间年均增长23.3%,“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1%。
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首先,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物品迅速增长,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17年,规模以上单位的粮油、食品、饮料、烟草、酒类、服装零售总额分别为22035亿元和14557亿元,分别是1978年食品和服装零售总额的34倍和52倍,年均增长9.4%和10.7%。
(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初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模式逐步被打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流通模式不断完善。在国有企业向组织体制转变、搞活经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打破了公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流通领域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并存、共同发展。1978年,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的商品零售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2016年,规模以上国有企业法人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8%,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单位总销售额的4.3%,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下降。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3年,中国批发零售法律主体中民营企业数量近200万家,占批发零售法律主体总数的70.1%,是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力军;港澳台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加,占批发零售企业总数的1.2%,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的生产和消费关系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简行政、分散权力、整合管理、优化服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权力下放在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刺激市场参与者活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日益明显。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自2016年10月实行“一证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以来,中国每天新增企业16000多家,其中约有三家已成为批发零售企业。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市场准入环境和竞争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在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国内贸易流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已经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竞争开放的格局。通过积极引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利润为导向,商品价格由竞争决定,供求关系由价格杠杆调节,提高了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日益巩固了“买方市场”。随着消费者选择的增加,需求向多样化和高质量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显现。
(3)大众消费引领市场发展,新业态消费方兴未艾。
家庭消费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主要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格局的逐步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长期短缺的局面已经结束。供应市场商品种类繁多,数量充足,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大众消费加速,网上购物蓬勃发展。消费品市场正朝着满足大众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许多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模式、广泛的客户基础和经济效益保持了快速增长,对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3年至2017年,规模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9.0%,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低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显著增加。
标题:改革开放40年国内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