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4字,读完约4分钟

如今,全球对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人才竞争的焦点是国际人才。能否聚集一定数量的高端产业国际人才,日益成为决定世界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硅谷等世界知名人才聚集区的国际人才比例超过50%,而北京的国际人才比例仅为1%。据统计,2015年中关村的外籍软件工程师不到5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1%。高端产业国际人才的缺乏可能成为北京未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短板。在这种背景下,首都国际人才港应运而生。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首都国际人才港是中国海外人才发展基金会依托权威咨询团队和丰富的海外人才资源,在多个部委专家的支持下建设的深化改革开放试点项目。2015年10月16日,首都国际人才港推介会在北京举行。2017年12月,首都国际人才港首个示范园区在北京朝阳区正式落地。通过准确有效地将人才链与资金链、科技链、产业链和文化链连接起来,依托首都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冉冉正在形成一个吸收和分配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中转站”和国际国内人才自由往来的“软港”。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一港三园两区”打造人才高地

国际人才港紧紧跟随国家建设“升级版”经济的战略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秉承“人才引领、智能创新、低碳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力建设“一港三园两区”。一个港口是国际人才港;这三个园区分别是国际人才产业园、国际金融服务园和国际高科技服务园;这两个区是文化创意区和健康生活休闲区。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在国际人才港中,“国际化”是特色,“人才”是核心,“港口”是本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社区或孵化基地,而是一个具有自由、流动和开放特征的“小社会”。它强调人才、知识、资本和资源在港区的流动、互动和裂变,是一种开放的生产和生活形式。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四种创新模式驱动“最强劲的引擎”

优先考虑人才,聚集有活力的人才;高端领先,服务发展;整体发展和创新推动国际人才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灵活的方式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新战略和新政策,有效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

为了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区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国际人才,聚集一批科技、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国际人才港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机制。对于发挥核心作用的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个性化政策,超常引进,利用R&D实验室、孵化器和孵化器。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从引进过程来看,国际人才港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的一整套产业培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从创新源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到创新产业成长的多环节、相互联系、无缝对接、良性互动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畅通了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渠道。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在人才全要素投资方面,国际人才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硬”投资,提供了信息、技术、平台和服务的“软”投资,促进了天使投资、创业援助、贷款担保等多种投入形式的建立。,创建各种创新型和创业型超市,使各种创新资源能迅速汇集到人才港。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在全方位服务中,综合服务是国际人才港的突出特征。通过“创业之初做保姆,发展中做导师,成功后做保安”的服务理念,人才港为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一站式”、“一站式”服务模式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完成”。服务机制通过服务窗口实现了多个职能部门提供的生活待遇政策的“集中落地”,变“多办”为“去一办”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在坚持全社会协调方面,国际人才港注重推进政治、生产、学习、科研、使用和资本的深度融合,形成“企业出问题-政府引导-市场招标”的过程,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引导创新资源集聚于企业,形成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合力。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活力聚才助京津冀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人才的帮助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容忽视,“大城市病”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了“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要推动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调发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和长远需要。开发国际人力资源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也是解决首都“大城市病”的关键。北京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是永恒的,渴望人才的大门也是敞开的。京津冀人才的合作与流动将为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标题:首都国际人才港为京津冀“筑巢引凤”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