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3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一个10岁的孩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父亲的支付宝在4天内为一款手机游戏充值近2万元,最高充值金额达到4988元。在母亲发现后,她要求游戏公司退还这部分充值金额,理由是孩子不允许充值,但游戏公司拒绝了,因为它不能证明游戏充值是孩子做的。
随后,一些媒体记者下载了该游戏进行体验。当点击进入时,第一个界面是提示是否允许游戏获取手机识别码;第二个界面是实名认证的弹匣,上面写着:“根据国家法律的要求,没有进行过实名认证的玩家将无法正常登录游戏。”填写你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很方便。但是,它下面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跳过”,另一个是“提交”。点击“跳过”平稳进入游戏。也就是说,国家法律要求的“实名认证”在这个游戏中是没有用的。
近年来,熊海子盗窃父母银行卡或支付方式,大量充值游戏的案件越来越多。然而,家长很少发现他们可以从游戏公司获得退款。那么,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可以退款吗?孩子们沉迷于游戏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乐趣吗?儿童手机游戏市场现状是否规范,如何监管落实?我们不妨听听专家们的意见。
儿童游戏充值想拿回来
关键取决于证据
近年来,熊海子盗窃家长银行卡或使用支付方式为游戏充值的案件越来越多,但从游戏公司获得退款的情况却很少。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有证据证明的问题。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秦宇工作室”检察官刘岚认为,未成年人在监护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游戏进行再充电,事后未得到监护人的认可,可以要求游戏服务商返还。
儿童自动充值的法律效力将在法定代表人同意或批准之前确定。《中国民法通则》第19条和第20条分别规定,八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作为代理人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和认可,但可以独立进行纯盈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未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是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代理人。也就是说,八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所签订的合同是一种尚未生效的合同,只有在其法定代表人代理或经其同意或批准后才能生效。
对于游戏充值的情况,我们可以具体分析金额。小额充值(如几百元)应被视为适合其年龄和智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则合同有效,游戏提供商不应承担返还游戏充值的责任。然而,对于大额充值(如数千元),显然不是一个适应儿童年龄和智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与游戏服务商签订的合同应被视为一个未决效力的合同。
在上述事件中,儿童只有10岁,属于民事行为能力有限的人。从社会的普遍认识来看,近2万元在4天之内被充值,明显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与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不是“纯粹的利益性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未经法定代表人同意和事后追认,儿童的再充电行为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此时,孩子的家长可以要求退还无效的游戏充值金额,游戏服务商应承担退款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从理论上来说,判断游戏服务商是否负责退货似乎很容易。然而,在实践中,索回的关键问题在于证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同意,即如何证明游戏充值交易发生在未成年人与游戏服务商之间。在实践中,当判断是否为未成年人充电时,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未成年人通过他的手机和账户给游戏充电。这种情况通常应被视为未成年人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易;第二种情况是通过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当游戏服务提供商被要求返还充值的钱时,也应该有证据证明这是未成年人收取的价值。
游戏公司应积极履行管理义务和社会责任。《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网络实名制作为中国网络的基本制度之一,任何玩游戏的人都应该注册自己的实名制。如果网络实名制没有在游戏平台上认真执行,那么充值人是成人还是儿童的举证责任应该倒置到游戏平台上,除非平台能够证明充值行为是由成人进行的,否则应该全额退款。游戏公司也应该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开发相应的技术,比如人脸识别,以防止长期游戏或未经授权的充值。
检察机关特别提醒家长,要积极履行监管义务,妥善保管好游戏账户支付密码,避免在熊海子中轻易转账和支付,尽量减少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程度,尽量避免年龄太小的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以免孩子网瘾。
模仿成年人,缺乏友谊
孩子们沉迷于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毕竟还是游戏。孩子们玩游戏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正视。
标题:孩子爱上手游狂消费 用父亲支付宝四天充值近两万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