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旅游社区平台马蜂窝遭遇风暴。这个平台从用户分享旅行策略开始,以ugc(用户制作的内容)为重点,暴露出剽窃和伪造评论的问题。
10月20日,一家公司发布了一份来自媒体的文件,质疑马蜂巢平台上的评论和问答等数据的抄袭和伪造。结果,双方打了几轮。一方说证据确凿,而另一方则认为证据明显不足信。10月23日,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刚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蜂窝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检查。验证结果显示,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上存在一些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夸张。马蜂窝已经开始整顿相关问题,并重新组织工作流程堵塞漏洞。同一天,马蜂窝副总裁于卓在澳门出席了此次活动,表示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并希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ipo(首次公开发行)。
引人注目的是,据称通过该平台复制数据的公司一句话也没说。记者就此事联系了相关企业,均表示此时不宜发言。
如果业内每个人都这样做,这将成为一个潜规则。如果没人谈论它,问题会很大。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表示,如果这一事件能够提高行业内企业的自律性,那将是一件好事。然而,目前对于如何控制行业内的数据剽窃、篡改和篡改,仍然没有答案。
数据欺诈是双赢吗?
互联网行业的数据欺诈并不新鲜。
2018年7月,小红书(一个生活分享平台)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大量用户举报公众评论涉嫌使用小红书的用户名账户,批量设置虚假账户,并复制和携带小红书用户发布的原始笔记。
2014年,陈刚在微博上公开炮轰在线旅游网站Qunar.com,花钱请人给酒店写正面评论,认为只有真实的评论才能帮助用户,这是他们行业生存的基础。
时隔四年,原本被认为动摇生存基础的大火袭击了陈刚本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E-Commerce Research Center)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分析师陈表示,互联网企业利用爬虫技术从其他平台抓取数据的情况很常见,类似的案例在行业内也很常见,比如在58个城市抄袭韩国招聘网站,在公开评论中抄袭小红书。从其他平台获取数据的目的是制造交通拥挤的假象,用户、企业和投资者都能看到。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进一步补充说,他们的研究表明,爬行、剽窃和欺诈已经成为许多平台的捷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平台,很容易选择评论欺诈来吸引融资或引入流量。
在分析中,几位专家谈到了企业数据欺诈与投融资的关系。首创股份的创始合伙人田也承认了这一点。如果每个人都对你不屑一顾,投资者可能会认为你的数据不好。田说,数据是判断一个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家企业把数据刷得很漂亮,而另一家企业拿出真实而丑陋的数据,投资者的第一反应是,拥有丑陋数据的企业做得不够好,不会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家(数据欺诈)有很强的动机。
远展资本的合伙人秦刚对企业数据欺诈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从具体情况出发,这个分数的造假程度是严重的。如果产品完全是坏的,数据被刷得很高,这肯定是错的,但是如果产品是好的,市场通常刷数据,企业可以理解这是否是少量的数据。包括企业资金的使用程度,如果企业花很多钱刷账单,我们不会继续跟踪它,但如果企业花更多的精力在抛光产品上,我们会继续关注。
此外,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数据欺诈是一种双赢的行为。田说,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捕捉别人的数据或找一个水军来创建数据是划算的。如果你对用户撒谎,你也可以对投资者撒谎,投入产出比很低;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被投资企业的好看的数据也便于以后的投资进入收购;水军商人也可以从中获利。
在购物网站上,输入评论推广等关键词,你会跳出几十家刷评论的商店。以一个旅游平台的刷单为例,商品为旅游指南进行促销和维护,目的店的促销和点评价格为10元。此前,一些媒体采访了相关的商店和商家,商家提供的价格是一张500元的旅游券,阅读量超过10000。评论20元,攻略表扬0.2元一次,分享0.25元一次。
多方共赢,用户和最终接受者的利益受损。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的数据重叠是正常的,用户不会去追求它。在这种情况下,争议很少发生。
最好的办法是处以重罚
标题:马蜂窝数据造假背后:CEO曾炮轰去哪儿网雇人写评价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