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2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一条来自地球最南端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造工程已顺利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已正式投入运行。业内普遍认为,南极长城站的成功重建标志着中国南极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数据质量的显著提高。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对公众来说,这个消息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南极洲也有地震台站,这也让人们想知道这个建在冰雪中的地震台站有什么特殊功能,重建后又有什么新武器?

34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远程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

长城站地震台自198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有34年。长期以来,长城站地震台一直承担着中国南极地震观测的任务,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极地地震观测的科学发展、提高中国极地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事实上,一些专家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重建的建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由于地震台站初期建设所使用的材料、仪器设备等技术原因,以及长期以来南极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长城站观测室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2018年3月,长城站遭遇罕见大风,地震台观察室严重受损,建筑材料腐朽。经过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司和该研究所的全面研究,认为地震观测室不再需要修复。考虑到随后的大风,为了避免对设备和线路的破坏以及对环境的破坏,长城站组织越冬队员拆除了观测室,地震观测工作被迫中断。迫切需要恢复和改善南极地震观测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长城站地震台的重建已获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司批准,并列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新一轮重建始于去年底。

2018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常丽君研究员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一起前往南极长城站,开始地震台站的重建工作。这项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在长城站的统一协调下,十多名后勤保障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克服了南极冰雪的极端气候影响。通过在台站使用装载卡车、起重机和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完成了旧地震台站的建筑垃圾分类和清理、材料和设备的运输、新地震观测室地基的挖掘和浇筑、观测室的吊装、钟摆坑的挖掘和浇筑,并部署了新购买的极地版低温甚宽带地震仪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改造后的地震台站实用、坚固、耐用、美观,背景噪声低,能够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能够长期无人值守正常运行。

改建后的长城站地震台将有效提高中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南极地震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地震观测数据,有助于加深对南极地区地震活动的认识和研究,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深部结构,为中国实现全球地震观测网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在南极洲建一个地震站有多重要?研究地球磁场的重要窗口

南极洲有地震吗?为什么我们要在南极洲建一个地震站?这是关心地震的人最喜欢的问题之一。互联网出现后,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在各种论坛上,引起了一些讨论。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的高纬度地区,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气候极其恶劣,它被称为世界冰面、冷极和风级。它被称为第七大洲,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后一个洲,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人定居的洲。

由于没有人口和较少的人为干扰,南极洲成了科学家们喜爱的地方,也是进行地震观测和研究的绝佳场所。由于它是太阳风、磁层和高层大气能量耦合和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磁场的变化比中低纬度地区复杂和丰富得多,被认为是研究地球磁场的重要窗口,受到各国地球物理界的高度重视。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认为,在南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特别是获取宽带数字地震数据,可以了解南极大陆的地震活动,这对研究南极大陆和大陆架的岩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地震资料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南极大陆及其邻近海域岩层的横向变化特征,以及地球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为矿产资源研究提供背景依据。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更重要的是,如果长城站地震台的观测内容与mainland China地震观测网的数据相结合,就可以研究全球地震特征;利用地面脉动、冰震和地震的记录,可以研究微震活动、地面脉动的季节变化、冰震的波形特征、冰震的震源参数及其与南极地震的差异,获得更完整、更全面的分析对比数据。

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重建地震台有什么困难?12级以上的强风、陡峭的山脉和厚厚的冰雪

标题: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