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7字,读完约4分钟
预付卡商户消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消费者在捍卫自己的权利时会遇到困难。然而,据记者调查,许多预付卡商户为了逃避处罚、拖延付款时间,开始实行“另类”经营——“封闭装修”、“被动过户”、“一家独大”,造成“似跑非跑”的现象,使消费者陷入维权的两难境地。
“喜欢跑,不跑”:预付卡商户充分利用“最终解释权”
2013年12月5日,徐女士在上海阿里巴巴影像大厦为她的孩子们拍了一组照片。在选择照片时,我了解到如果我充值1000元,我可以赠送2页本次拍摄的注册照片,并且可以享受后续消费的优惠价格。
"折扣非常吸引人,有很多照相馆可供选择."徐女士被感动了,于是她充值1000元,申请了一张妈妈hi卡。这位商人承诺,这张卡可以在“妈妈嗨”旗下的13家摄影机构中的任何一家使用。com,并且没有截止日期,可以获得优惠价格。
2017年7月,当徐女士准备为她的孩子再拍一张照片时,她发现相关的照相馆已经集体消失了。在向工商部门投诉后,徐女士发现她母亲的预付卡没有存档。
然而,这位商人解释说,13家照相馆中有一家仍在营业,许灿仍在店里花钱。虽然商店无法读取徐女士所持有的充值卡信息,但可以根据徐女士上报的卡余额进行协商,相关数据和网站信息已经丢失,因此女士所持的充值卡余额不再被核实。
据记者调查,预付卡商户除了以“只剩一家”为借口拖延退款外,还经常以“装修”为名,利用暂停营业的闹剧,突然通知消费者“被动转移”到其他机构消费。
据记者采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有书面合同时,格式文本大多由商家提供,合同中包含“本店有最终解释权”、“本卡不退现金”等格式条款。当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一些商家往往利用“最终解释权”作为支撑条款,进行一些边际博弈,以拖延时间或逃避惩罚。
消费者在捍卫自己的权利或遭遇“三重门”时面临巨大的单向风险
根据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发布的《2015-2018年一次性消费预付卡纠纷案件司法审理白皮书》,预付卡案件主要发生在民办教育、健身、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其中健身行业最为集中,连续四年占到95%以上。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搬迁商店或关闭企业,消费者无法继续接受服务。
“一次性预付消费卡模式的提前预付导致了消费者的单向风险。”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刘亚玲表示,消费者在被送至基金后处于弱势地位,能否享受商品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取决于商家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程度。一旦经营者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权益很容易受到损害。
记者发现,预付卡商户一旦逃跑,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会遇到很多障碍。首先,我们面临着向谁要钱的问题。一些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品牌发生了诸多变化,导致成员权利承担混乱,消费者权益保护受阻。
“例如,在一起健身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消费者提供的合同、收据、合同付款章和健身卡品牌标识不同,给案件审理、事实认定和责任主体认定带来一定困难。”刘亚玲说。
第二,很难确定平衡。有些商户销售预付卡时,只在系统中登记消费者相关信息,没有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对服务内容、项目金额、服务期限没有明确的书面协议。一些消费者与商家签订了格式合同,但事件发生后,一些商家声称相关数据和网站信息已经丢失,消费者持有的预付卡余额自然无法核实。
第三,胜诉后执行困难。记者在咨询中国裁判文书网时发现,预付卡案件的缺席审判比例较高。从上海长宁法院近4年来审结的此类案件来看,发卡企业往往因管理不善、无力持续经营而倒闭。消费者申请强制执行后,许多被告无财产可执行,执行困难,消费者的资金难以得到实际清偿。
法律滞后于监管空治疗顽疾的关键在于价格
"现行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综合需求不相适应."刘亚玲表示,就目前的法律规定而言,在运营商与消费者就预付费消费卡发生纠纷的情况下,要处理的主要法律是《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由商务部2016年修订的《一次性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补充。然而,预付费消费卡种类繁多,涉及不同的法律主体,很难一刀切地进行管理。
“虽然一些地方率先尝试并引入了本地管理方法,但法律水平较低,且不包括支付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情况,难以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保护。”刘亚玲说。
标题:预付卡商家上演“另类”跑路 维权路上要过哪些“卡”?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