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5字,读完约4分钟
平安银行最近认购了1400倍的可转换债券,反映出资金充裕的高安全性资产相对稀缺。平安银行的可转换债券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最近,许多地方政府债券也受到基金的追捧,因此机构人士哀叹“资产短缺”正在逼近。然而,当资金越积越多,涌向少数资产时,《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一些外资机构最近增加了风险偏好,增加了高收益信用债券。
新一轮资产短缺即将到来
一般来说,资产短缺是指金融系统中的大量资金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产品而高度集中于配置的现象。最近,债券投资者对资产短缺有了深刻的认识。
平安银行最近披露,已发行可转换债券总计260亿元,其中约80亿元为线下发行。线下发行有效认购4363份,总认购额超过10.75万亿元,有效认购倍数高达1400倍。
一位私募股权投资者表示,平安银行的可转换债券高度安全,其股价受到基本面的支撑,这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自2019年以来,央行同时采取了多项宽松措施,市场资金充裕。除了平安银行的可转换债券,一些地方政府债券也是热点。1月25日发行的河北地方政府债券认购53次,近期发行的6只河南地方政府债券认购40-49次。
"现在出现了新一轮的资产短缺."上述私募股权机构投资者深有感触。2018年,债券市场经常出现违约,许多机构害怕投资中低评级债券,宁愿选择高评级债券。
违约风险持续暴露,机构的风险偏好较低,资金正涌入高评级债券。例如,aaa级超短期融资券收益大幅下降,目前部分债券收益率低于3%。据业内人士称,与掠夺高安全性资产相比,高风险资产被忽视,流动性变得更差。因此,风险促销就更不受欢迎,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些外资增加了风险偏好
在中国债券市场,许多外资机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投资于利率债券,但这种“高度谨慎”的风格最近有所改变。2019年初,《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一些外资的风险偏好增加,这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下显得相当特殊。
瑞银(UBS)亚太固定收益投资主管海登布里斯科(Hayden briscoe)表示,中国高收益债券是2019年亚太债券市场的亮点,自2019年以来,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高收益债券的兴趣迅速上升。“我们正在削减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高收益债券,并在中国增加高收益债券。”海登·布里斯科说。
富达国际中国债券投资主管黄家成也表示,富达国际对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高收益债券持乐观态度,一些债券“具有成本效益”。从中期和长期来看,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的最根本原因是看到政府开放金融业的决心。最新的外国投资准入名单的开放超出了预期,这让外国投资者放心。最近,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持续救助也让外国投资者觉得中国市场的风险是可控的。
打破资产短缺对外资的影响有限
该机构预测,2019年外资将继续流入中国债券市场,外资风险偏好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将会加大。机构消息人士认为,吸收外资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并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然而,就资产短缺而言,我们不应该期待太多的外资。
弘毅投资(Hony Capital)首席经济学家杜斌表示,外国投资者购买中等评级债券的时间早于国内机构,这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此时购买中高风险债券意味着他们认为经济很有可能稳定下来。决定资产短缺能否被打破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趋势和组织对经济趋势的预期。当经济好转,机构预期经济会好转时,资产短缺就会被打破。杜斌表示,随着货币持续宽松,稳步增长的效应逐渐显现,信用债券的息差收窄,机构将逐渐陷入评级较低的债券。
诺亚控股公司首席研究官夏纯表示,就资产短缺而言,外资的作用不应被夸大。首先。本轮资产短缺是全球性的,欧洲和美国等成熟市场也存在资产短缺。在包括科技股在内的许多美国股市泡沫破裂后,理想资产变得稀缺。在经济低迷的过程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其次,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仍相对较小,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有限,其风险偏好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显著的后续效应。
标题:“资产荒”下提升风险偏好 部分外资增配高收益信用债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