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0字,读完约5分钟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今年已有37家新三板企业成功出席ipo会议,通过率为51.35%,明显低于2017年同期。积极终止ipo辅导和撤回材料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拥有“三大股东”的新三板企业成功出席了会议。
随着“新三板+h股”框架的落地,11家新三板企业宣布计划在今年发行港股并上市。业内人士预计,新三板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趋势将会持续。然而,在香港上市的成本很高,所以企业应该尽力而为。
会议率继续下降
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新三板企业参与ipo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出席率却持续下降。
2017年上半年,7家新三板企业召开会议,6家获批,会议率为85.71%;2017年下半年,30家新三板企业召开会议,20家获批,会议率降至60.61%;2018年上半年,有24家公司参加了会议,远远超过了2017年同期的数字,但只有13家公司通过了会议,会议率降至54.17%;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共有13家企业参加了新三届董事会会议,其中6家企业参加了会议,出席率进一步降至46.15%。
事实上,"更严格的首次公开发行审核"已经成为市场各方的共识。统计显示,自2017年10月以来,共有248家企业的初始申请得到审查,只有141家获得批准,出席率为56.85%。相比之下,2017年1月至10月,共审核了395家公司的初始申请,其中328家获得批准,出席率达到83.04%。
根据郑光恒生今年筛选出的18家ipo被拒绝公司的情况,本文对18家公司提出了6类104个问题,包括盈利能力、规范运作、财务报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和融资项目合理性等。以盈利能力为例,共问了43个问题,涵盖了所有18家被拒绝的公司,占被问问题总数的41.35%,包括财务数据的合理性(净利润、营业收入、毛利率等指标)、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以及技术创新能力。
ipo出席率正在下降,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三板公司退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今年已有73家新三板企业宣布接受上市辅导,与2017年同期的351家相比,同比下降79.20%;与此同时,59家公司宣布终止ipo咨询,这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数据。此外,自今年初以来,69家首次公开募股的新三板公司终止了首次公开募股申请并撤回了材料,而2017年只有19家。
郑光恒生新三板分析师吕斌斌表示,自2017年以来,并购的审核速度加快,通过率保持稳定。因此,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逐渐将并购纳入其资本规划。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傅立春认为,预计在期限缩短后,自愿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提交ipo申请的公司数量总体上可能会增加。「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选举委员会在检讨企业首次公开招股方面,并无任何放宽的迹象。上述周期的缩短是否会提高拟上市企业的整体会议率,仍有待观察。”
“三大股东”问题已经突破
今年以来,新三板公司“三大股东”取得了重大突破。3月13日,载有10名“三类股东”的文灿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本次会议,成为首家“三类股东”成功上市的新三板公司。此后,新能科技、海龙冷链、常杰大道、宁波水表、友友食品等。成功地把“三类股东”带到了会议上。今年以来,已有六家新三板公司与“三类股东”成功参会,占参会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所谓的“三类股东”是指契约式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鉴于“三类股东”可能层层嵌套、高杠杆化的特殊性,以及股东身份的不透明性和不可渗透性,中国证监会在新股发行审核过程中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据业内人士称,出于慎重考虑,许多新的三板公司选择退市,清理“三类股东”,然后宣布首次公开募股。许多公司明确拒绝“三类股东”参与公司的固定增加;一些“三类股东”针对的是ipo公司的恐惧心理。从二级市场购买少量公司股票后,他们要求股东以高价回购。回购价格通常是成本价的五倍、十倍甚至更高。
1月12日,中国证监会首次明确了“三类股东”的审查条件。首先,它要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最大股东不得是“三类股东”;二是要求将“三类股东”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范围;三是要求对“三类股东”进行深入披露;第四,要求“三类股东”对其任职期限做出合理安排。从那以后,一些拥有“三种股东”的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会面。
对今年参加“三类股东”会议的6家企业进行梳理后发现,这些企业参加会议的“三类股东”人数不到20人,有些公司只有一两户。单个“三类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量从1000股到100万股不等,总持股比例不到4%。以宁波水表为例,招股说明书显示宁波水表包含8个“三类股东”,均为契约型基金,共持有公司0.20%的股份。针对这三类股东,宁波水表进行了渗透验证,八类股东中最大的一类渗透了九层。
标题:新三板企业IPO过会率持续下行 挂牌企业赴港上市升温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