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8字,读完约5分钟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结束,HKUST讯飞就陷入了“人工智能同声传译与伪造”的风暴之中。
9月20日,一位同声传译人员在智湖写道,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讯飞的翻译实际上是人工同声传译,而不是机器智能翻译,翻译是由机器朗读的。
观众很容易产生“一切都是人工智能翻译”的错觉,而忽略了翻译人员的劳动成果。对此,科达讯飞9月21日回复称:“科达讯飞从未将同声翻译打包成机器翻译。”
9月21日,IFlytek秘书长兼高级副总裁江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虽然机器翻译已经发展起来,明年将达到大学英语八级水平,但仍然没有办法取代同声传译。”科达讯飞没有提到艾同声传译,也没有欺诈和吹牛。目前的情况是一种误解。”
他进一步解释说,科达讯飞的智能会议系统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自动翻译,系统识别中文并将其转换成英语、日语、韩语等。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另一种是在专业会议上直接获得同步声音,然后将其同步到大屏幕上。"科大讯飞没有搞混,会议组织者联系了同声传译对接."
科达讯飞还提到,当机器同时提供转录和翻译服务时,文本显示区的标识显示为“讯飞听力-离线翻译系统”;当机器仅提供转录服务时,文本显示区的标志显示为“迅飞听见”。讯飞听力是HKUST讯飞提供的语音转录和翻译平台。
虽然语音识别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导领域,但语音翻译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在现阶段无法准确翻译是正常的。据《21世纪经济导报》记者报道,在业内识别同声传译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许多公司用它来夸大宣传。
人工的还是智能的?
当谈到人工智能时代时,机器能否取代人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语音领域,IFlytek表示希望帮助同声传译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形成人机耦合的同声传译新模式,这种模式不能替代同声传译。iFlytek董事长刘庆峰在不同场合表示,人机协作和人工智能+产业是未来最有前途的人工智能产品。
在人机耦合的过程中,智能离不开人力,但合作双方之间存在“摩擦”。
关于同声翻译的“抱怨”,ledge同声翻译的创始人王敏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用机器人的声音读译文不常见,其他(机器识别同声翻译)也很常见。对于外国人的英语演讲,基本的模式是我们手工翻译成中文,然后他们把我们的中文从声音转换成文本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因此,很多同传行业的人都觉得科达讯飞剽窃了我们的劳动成果,这让观众误以为是机器同传,而不是人工同传。”王敏杰继续说,“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处于两难的境地。我们希望科学技术能够发展并帮助我们翻译。但是现在人工智能被过分夸大了,我们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我们担心外界会说他们在攻击,因为他们害怕失业。”
王敏杰的翻译公司与IFlytek密切合作。事件发酵后,他还向IFlytek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方在大屏幕上显示他们只是语音识别,声音来自同声传译。
另一位资深同声传译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导报》记者:“就我个人而言,机器取代人工同声传译需要很长时间,人机一体化更为实用。”
讯飞翻译产品经理刘晨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发生在9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2018国际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大会上。我们向组织者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自动翻译。另一个是识别同步语音。屏幕是转录的同步语音,我们还没有包装它。”
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些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事实上,每个人都使用这种方法,他们被怀疑“窃取概念”。然而,同声传译的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一般来说,他们的产权属于使用同声传译的公司。
近年来,人们对人工智能和人工翻译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公司也有“捉鸭子上架”的情况。当然,演讲中有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观众的期望和企业产品的效果相差太大,这也导致了风暴的发酵。
语音识别还存在瓶颈吗?
2017年,iFlytek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需要“神化”。“目前,机器翻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饮食、服装、住房、交通等常用生活用语的汉英翻译可以达到六级水平,可以帮助人们处理一些场景中的语言交际问题,但会议同声传译与高水平翻译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至于人工耦合,江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IFlytek的人工智能系统将把听力和阅读信息结合起来,同时还能翻译关键词,这相当于有一名助手帮助译者翻译,减轻了同声传译人员的工作强度。科大讯飞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一个研究所,探讨人机合作模式。在本周的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三位嘉宾以人工耦合的方式发言。
应该说,iFlytek在语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仍然面临许多瓶颈。
标题:科大讯飞陷AI同传造假疑云:机器从朗读到翻译还有多远?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