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5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以来,实体生产经营对避风港的需求比以往更加旺盛;私募等金融机构增加了商品资产的配置;期货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吸引国际投资者;主要交易所继续优化机构安排,以吸引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的制度化和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日前,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举办的“2018年机构商品衍生品论坛”上,嘉宾们表示,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正从过去单一封闭的市场向多元化、国际化的综合衍生品市场转变。行业和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商品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并积极参与其中。相应地,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制度化和产业化的趋势。
商品配置需求强劲
商品期货和衍生品已成为股票、债券、现金和房地产之外的主要资产配置方式之一。在国际上,大宗商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
根据期货行业协会的数据,如果将2017年的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量计算在内,中国的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即最后一家期货交易所、大商交易所和正商交易所,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五。然而,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质量和影响力远远不够,表现为定价权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结构需要改善。长期以来,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投资者:个体多、法人和机构少、民营企业多、国有企业少、贸易商多、生产加工企业少。可以说,这种不完善的投资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货市场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这种情况正在改善。从市场角度来看,虽然年初以来商品期货市场整体涨幅有限,但也有不少亮点,如苹果期货、可口可乐期货和pta期货。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金融机构对商品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当前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对于实体企业来说,生产经营中规避风险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在政策层面,各大交易所不断优化制度安排,吸引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促进市场功能更好发挥。随着商品期权的加速推出,原油期货和铁矿石期货相继国际化。期货公司深化了海外分销,业务触角延伸到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大量海外投资者已经开始参与中国期货市场。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期货行业客户和机构客户在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例,2016年10月,公司客户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21%,公司客户头寸占44%。目前,据大商研究所总经理王凤海介绍,截至2018年7月底,大商研究所的法人客户占比达到54%,豆粕、豆油、棕榈油等成熟品种占比超过60%。单位客户已经成为大连期货市场的主导力量。
永安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告诉记者,永安期货客户结构的制度化趋势是明显的。具体表现为一半的保证金来自特殊法人账户,包括期货基金账户、期货资产管理账户、阳光私募账户等。
场外交易市场变得更加强劲
场外交易市场的巨大发展也为机构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目前,随着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商品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市场上有数万亿元的风险对冲需求。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金融场外期权业务新增交易量约为455亿元,同比增长1829%;商品场外期权业务新增交易量为1614.79亿元,同比增长339%。期货专家张一圣认为,大量场外交易期权的开发和推出为实体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强了实体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
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促进了商品衍生品市场的业务发展,并对行业客户进行了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管理。例如,通过基础交易、仓单服务、期现结合、合作套期保值等。,我们可以服务企业管理价格和利率等风险,帮助企业优化库存管理,锁定成本和利润。又如,根据企业需求,自主开发期权、掉期、远期等场外衍生品,提供个性化风险管理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商品衍生品市场是各种机构参与的市场。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葛卫平表示,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已顺利启动。目前,15家证券公司通过了场外期权业务的专业评估,28家公司通过了收益互换业务的专业评估。截至2018年7月31日,场外衍生品初始名义本金(合同规模由双方在协议中确定)总计3.27万亿元,存量2973.54亿元。
私募股权基金增加了布局
标题:期市投资者结构悄然变化 实体企业避险需求上升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