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9字,读完约3分钟
自去年10月以来,监管机构已大力推行了一系列并购重组“释放诉讼”制度。在调查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一些经纪投资银行已经注意到商机,并积极积累相关项目储备。"目前,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转向并购."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拒绝ipo,业内人士认为,希望通过并购达到上市目的是不现实的。同时,相关配套政策需要不断优化。
投资银行欢迎新机遇
随着M&A政策的恢复,一些经纪投资银行已经“嗅到”了商机。
“目前,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转向并购。主要是考虑到今年ipo难做,新业务不多;上市公司的很多客户都想收购一些IPO被拒的企业。目前,我们正在帮助相关上市公司找到这样的目标。”华东一家经纪公司的投资银行家张林(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今年以来,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出了问题,而我们公司的并购业务一直很忙。”刘伟(化名),一位在M&A经营多年的资深投资银行家,告诉《中国证券报》。
中国银行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主席沈奕表示,公司将继续加大并购的发展力度,结合双方的资产和资本需求,有效推动并购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鉴于目前上市公司的市值下降,其重点是扩大产业并购,包括上市公司之间以及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此外,公司将结合市场化债转股和股份回购,推进M&A发展和重组业务。
中国风险投资委员会(China Venture Capital Commission)副主席陈宝生认为,监管机构进一步放松限制将加速上市公司的并购,这将支撑实体经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他表示:“预计未来将会有更成功的并购实施。特别是监管部门鼓励的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动力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等。需要加快整合、转型和升级的行业。”
“借壳上市”难以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借壳上市的讨论。据沈万红源统计,自2015年以来,已有170多家ipo企业被拒绝,其中156家是在2018年4月或之前被拒绝的。
"尽管之前已经有过多次首次公开募股,但大多数公司都不能在后门上市."刘炜说,首先,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至少需要10亿元来购买一个"空壳",而一般企业的大股东负担不起这笔钱;第二,如果企业规模太小,估值太低,借壳上市是不划算的,因为如果原来的估值是数十亿,借壳后可能会缩水50%,这是没有意义的。之前ipo被拒绝的企业大多是小企业,他们无法借壳。
张林表示:“虽然M&A和重组政策一直在不断放开,但考虑到二级市场的低迷和上市公司的低股价,如果上市公司采取股份互换(如非公开发行)的形式进行并购,对中小上市公司,尤其是市值低于30亿元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激励显然是不够的。总体而言,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今年缩水了30%至50%。”
“尽管监管机构缩短了重组和上市参与者的等待时间,但目前的重组和上市审查标准仍相当于首次公开发行(IPO)。以前曾遭受“严重伤害”并导致IPO被拒的企业,现在仍无法走上重组和上市之路。”华东的一位投资银行家告诉《中国证券报》,一些传统的M&A项目确实是有益的。例如,最近发布的小规模快速M&A和放宽配套资金使用的政策对上市公司有利。
据陈宝生介绍,监管部门只调整了ipo规划与重组的间隔时间,但没有放松借壳上市的标准。预计借壳上市案件数量仍将难以大幅增加。从被拒绝上市、重组和上市的企业三年间隔政策仅实施了8个月这一事实可以看出,这一调整更多的是对过去相对严格的间隔政策的修正,监管部门仍然希望那些因其他原因被拒绝上市的企业能够通过并购实现健康的业务发展和科学的公司治理。
继续优化相关审计政策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整个市场发生了近3000起上市公司并购,同比增长69.5%,超过去年的总数;交易额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46.3%,接近去年水平。
沈奕认为,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明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坚定支持,这对促进优质资产快速进入资本市场、快速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提高上市公司股价、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从业务角度看,沈奕表示,募集的资金可用于“补充流量”和满足实际需求,这有利于提高并购对上市公司和交易对手的吸引力;价格调整机制有利于提高并购成功率。同时,在快速审计机制下,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介机构提高执业水平,帮助上市公司顺利完成并购,切实履行资本市场守门人的职责。
标题:储备并购重组项目 投行“锁定”IPO被否企业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