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1字,读完约5分钟
从今天(8月6日)开始,央行将远期售汇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到20%。
最近,由于贸易摩擦和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来看,中间价一直在持续上升,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上升了4000多点。央行公告指出,此次调整旨在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定运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外汇市场监管,根据形势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周期调整,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提高外汇的长期购买成本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升有降,灵活性明显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
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变化来看,今年的变化轨迹是平缓的U型。1月初至2月初,人民币持续稳步升值,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6.5降至6.28左右。然后,从2月初到4月底,它处于一个小的双向波动阶段,维持在6.3左右。自5月份以来,价格中位数逐渐上升,最近连续突破6.7和6.8。在岸市场一度接近6.9,离岸市场一度突破6.9。基于此,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已经突破7的讨论也在近期升温。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攸欣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指出,实际上,具体点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市场情绪。人民币汇率通常是市场衡量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如果在短期内迅速降至7,将会严重影响市场情绪,引发资本外流和外汇购买恐慌,冲击国内资产价格,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因此,重要的不是市场情绪能否被打破,而是市场情绪能否被打破。
根据王攸欣的分析,考虑到美联储可能在第三季度加息,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将面临下行压力。因此,有必要采取反周期调整措施,以确保有安全空间。
远期外汇买卖是银行向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对冲衍生产品。企业通过长期购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然而,由于企业不会立即购汇,银行需要在现货市场上相应地购汇,这将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购汇行为。
这种顺周期行为往往演变成“羊群效应”。“2015年8月11日”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售汇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向代表客户进行远期售汇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
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分权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的供需已经恢复平衡,市场预期趋于理性。2017年9月,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中国人民银行适时调整了前期推出的反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
最近,由于贸易摩擦和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王攸欣认为,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措施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增加企业购汇成本,抑制长期购汇;二是释放政策稳定的信号,表明央行的意图和态度。目前,汇率稳定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排名略低于经济稳定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不跌破潜在风险底线,央行就不会轻易干预外汇市场。
不会让汇率大幅贬值
央行发言人指出,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的收取并未对企业参与外汇远期、期权和掉期交易设定规模限制,也未要求逐一审批,也未禁止企业进行此类交易。显然,这不是资本管制或行政措施,而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远期售汇(包括期权和掉期)合同金额的20%计提外汇风险准备金,这相当于允许银行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计提风险准备金,并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这是一个透明、非歧视性和基于价格的反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外汇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存放,不得支付给企业。上述发言人指出,为满足存放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要求,银行将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这对有实际套期保值需求的企业影响不大。
关于如何收取风险准备金,王攸欣以央行在2015年10月使用该政策为例。当时,在“8.11”新汇率改革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强烈的预期,企业长期购汇规模较大。为了控制外汇风险敞口,商业银行选择在现货市场进行反向操作,导致现货市场汇率进一步贬值,出现顺周期行为。为了控制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远期售汇征收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按月支付,当月金额为商业银行上月远期售汇合同金额乘以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需要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上海总部的专用账户,冻结期为一年,利率为零。
标题:央行稳定市场预期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今起调回20%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