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9字,读完约5分钟

文本/陈丽娟

作为世界领先的合同制造商,鸿海/富士康为知名品牌组装消费电子产品。它还是零售零件的供应商,并与许多其他此类产品的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尽管该公司规模庞大(员工超过100万,在《财富》全球500强中排名第32位),客户基础突出(苹果、惠普、索尼、诺基亚),但关于该公司的公共信息却很少。公司不像这个行业的许多其他公司那样寻求公众的关注。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据台湾证券交易所称,鸿海精工是大型合资企业的“锚定公司”。鸿海精工的大股东或小股东对这些大型企业拥有全部、部分或完全控制权。许多子公司采用“富士康”的商标。这就是本章在提到公司时使用“鸿海/富士康”这个术语的原因。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包括吉果电子、赛博创、富士康手机、富泰华工业、鸿福金精密和普利尔科技。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经过本世纪头十年近百倍的销售增长,鸿海/富士康的销售增长开始大幅下滑。公司面临以下挑战:核心(电子)行业需求增长放缓;与主要客户苹果的关系已经减弱;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中国这个主要生产地的劳动力更加自信;以及来自股东的压力。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本章的讨论是基于二手材料。除了公司自己提供的少量信息外,为了呈现一幅合理准确的画面,它参考了大量的出版资料和在线资源。不幸的是,这些资源很少提供公司信息的“硬商品”,而只提供“内部人员”或“公司内部人员”。因此,本章对该公司的全面描述还很不完整。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金字塔中的合同制造商

成都富士康ipad工厂,一名工人正在打磨苹果标志。工人们说他们每人每天可以加工6000种产品。新浪科技地图

本节介绍了主要的行业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消费电子行业的不同参与者形成一个金字塔:品牌公司位于顶端;第二层包括鸿海/富士康和其他合同制造商、odm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第三层是半成品供应商;简单零件的供应商处于最低水平。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应该指出的是,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金字塔中,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的边界是动态的。首先,许多公司都渴望进入高附加值的业务领域。一些合同制造商也提供设计服务(以便进入原始设计制造商的领域)。一些原创设计制造商(如htc)已经开始销售自己的品牌。就连品牌也在寻求向高附加值业务扩张,比如惠普积极增加it咨询服务的比重。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其次,一些品牌(三星、索尼)为其竞争对手提供零部件。苹果和三星可能是消费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手,但三星也为苹果提供关键组件。事实上,三星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售正面临来自苹果和小米的激烈竞争,但其集成电路销售正在蓬勃发展。这部分是由于三星竞争对手的需求。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消费电子产品是一个高度不稳定的行业。快速的创新和缩短的产品周期导致销售量的剧烈波动。新产品可能不会产生预期的需求,也可能取得巨大成功,销量远远超出预期。在这两种情况下,生产能够快速上下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应对需求的波动是所有参与者(及其员工)面临的首要管理挑战。无论何时何地,买家都试图将市场中遇到的不确定性传递给他们的供应商。因此,对于合同制造商来说,自由选择自己的供应商是一个重要的谈判问题,尤其是鸿海/富士康,它在公司内部生产许多零部件,并与其他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富士康的家族史

在全球最大的合同制造商中,鸿海/富士康因其规模(最大)、销售和就业的快速增长而脱颖而出。鸿海/富士康总部位于台湾,员工约46,000人。中国大陆有30个工业园区。多年来,该公司已将其活动扩展到巴西、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印度、日本、墨西哥、斯洛伐克、土耳其、美国和越南。鸿海/富士康雇佣了100多万名员工。空.的雇员人数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员工在台湾和中国大陆。该公司不仅雇佣了大量的装配线工人,还雇佣了数千名工程师、技术员和其他技术工人。研发主要集中在台湾,但集团在日本、中国和美国也有研究中心。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1974年,鸿海精工在台北郊区土城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塑料表盘。那时,只有几个雇员。鸿海/富士康的销售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从1996年到2006年,每两年增长一倍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所有主要的合同制造商都受益于电子和通信行业每年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需求,以及不断增加的外包活动和品牌趋势。

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到20世纪90年代末,鸿海/富士康仍是合同制造商中最小的,但它在新世纪脱颖而出。首先,全球对手机的需求激增。自2007年以来,它的主要客户苹果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到2006年,它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合同制造商。六年后,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合同制造商,其销售额超过世界第二大合同制造商伟创力公司四倍。其销售额从1998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70亿美元。然而,它的利润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其净利润从2007年的4.6%降至2012年的不到2.5%。

标题:富士康在欧洲:近四十年运营后何去何从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