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3字,读完约4分钟
热点焦点
粤港澳大湾区既享有“一国”的利益,也享有“两制”的利益。一方面,可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发挥顶层设计的协调作用,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学科可以充分沟通和协调,找到不同系统间优化创新的最佳路径,提升创新效果。
粤港澳大湾地区的创新条件很好,但其巨大的创新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空.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从科技产业创新来看,深圳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等八个国家高新区统称为“珠江三角洲国家示范区”,是中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为世界级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未来创新资源将继续聚集。深港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名列前三。2016年,广东、香港和澳门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旧金山。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一国两制、三关三币”的制度模式是世界其他海湾地区或经济体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下,人员流动、物流流动、信息流动、资本流动等等。短期内不能完全实现顺畅的流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体制结构肯定会使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于“一国两制”。一方面,国家可以发挥顶层协调作用,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主体可以充分沟通和协调,找到不同制度间优化创新的最佳路径,增强创新效果。
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建设创新型经济既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例如,不同制度的存在为更灵活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可能性,但如何尽快降低不同制度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合作红利是各方需要解决的创新性问题。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释放创新活力,必须使创新要素充分流动。从推进速度来看,内地城市应该有一个时间表,实现对港澳人才的全面开放,港澳双方都应该创造条件,有秩序地对内地人才开放。目前,广东省推出了“人才广东优惠卡”,可以扩大港澳居民公民待遇的对象和内容范围。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应带头促进专业资格的相互承认。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应结合扩大自由港政策,促进商业货物(特别是科研设备)的通关便利化。第四,探索人民币、港币、澳元汇率合作机制,率先实现科研创新资金自由流动。
要培育和扩大创新型产业体系,充分研究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沿,确立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湾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应充分利用腹地的巨大优势,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利用。旧金山、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制造业占5%-15%。制造业占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的60%。因此,应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大湾区创新型经济的特色竞争力。促进科技研发、实体经济、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源的协调发展,形成创新产业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大湾区的应用,建设智能湾区、智能技术走廊和智能社区。充分发挥HKEx、深交所的作用,促进金融资源顺利进入实体经济,支持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注重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支持独角兽、瞪羚等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扩大创新平台的作用。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沿问题,鼓励香港、澳门和内地城市建设具有前瞻性的国际科研平台和联合实验室,开展专题研究。依托广深、广珠城镇和产业密集带,建设广深港科技走廊和广珠产业走廊,加快交通沿线科技和产业资源布局,打造产业联系紧密、联动有力、功能衔接良好的世界级创新走廊。规划建设一批创新中心、科技工业园、创新研究院和创新工程。提升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深圳专利展示交易平台功能,打造领先的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平台。
完善创新合作的制度和机制。深圳的创新依赖于企业,但也受到高房价等瓶颈的制约。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除了广州和深圳,R&D其他制造业城市的活力是不够的。香港高等教育机构的R&D教职员工和支出均超过50%,促进了香港高等教育机构与内地企业的合作。
大湾区各经济体在税收和劳动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差异,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双赢的道路,并对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过去,攫取项目和税收的做法在内地和香港、澳门经济之间很普遍。今后,要转变和引导项目共建、成本分担和税收分担。鼓励企业家带头发起各种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业平台,促进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合作。
□冯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镇改革与发展中心研究员)
标题:提高效率提升效果 让大湾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