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1字,读完约5分钟
传统封闭式基金沉寂之后,开放式基金扛起了公共基金创新的大旗。自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混合基金发行以来,开放式基金走过了17年的历程,各类细分投资产品相继推出,不仅丰富了我国公募基金的产品线,也促进了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近两年来,随着去杠杆化和突破汇率政策的实施,一些与监管理念相悖的开放式基金产品也开始走下坡路,迫使基金经理Return主动管理并真正为普通投资者的财富增值做出贡献。
创新产品的潮流
2001年以前,我国的公募基金类型主要是传统的封闭式基金,但当时开始出现传统封闭式基金流动性弱、赎回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也处于被动。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2000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开放式基金应运而生。
一年后,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同样是开放式基金的南方稳健和华夏成长也相继成立。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2001年首次设立的三只开放式基金的初始募集规模超过30亿,华安创新的份额高达50亿。
2002年,开放式基金在细分投资类型方面再次扩张,债券基金也顺势推出。据公开信息,第一只债券基金由南方基金发行,命名为南方宝元债券基金。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最初的筹资规模高达49.03亿元。
2003年,开放式基金增加了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和指数基金。开放式基金的出现似乎为中国的公共基金创新产品打开了大门。Flush ifind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封闭式基金。在此期间,分级基金、qdii基金、大宗商品基金、ETF和短期金融债券基金相继出现。在过去的两年里,以大规模资产配置为重点的创新产品,如公开发行的fof和养老基金,也在加速发展。
谈到开放式基金在公募基金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曾表示,开放式基金的产品特性迫使基金行业以更加开放的方式面对众多来自银行渠道的个人投资者,建立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基金公司运营体系。从头开始建立一个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的系统。
投机隐现
开放式基金因其赎回灵活、流动性强、投资类型细致广泛而受到中小投资者和机构的青睐。因此,近17年来,开放式基金在公共基金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然而,在17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投机行为,其中基金经理忽视价值投资,更喜欢追逐和杀跌。基金公司依赖货币基金和外包定制产品等弊端越来越多。
“与上世纪90年代公共基金公司推出的传统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的总规模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基金经理的投资也容易受到投资者赎回的影响。由于规模压力,基金经理可能难以坚持。初始基金产品所设定的投资风格容易出现追逐式和杀戮式的漂移。”上海的一位基金经理坦率地表示。
事实上,追逐涨跌不是“专利”,许多基金经理很难克服追逐短期利益的人性弱点。当多头和空头发生变化时,这种投资缺陷往往会急剧扩大。在2015年股市崩盘期间,在那年上半年的牛市高峰期间,300多只基金的表现翻了一番。然而,在6月中旬股指大幅下挫后,基金股票产品的整体表现在第三季度末一夜之间恢复到解放前的水平。根据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只有45.2%的股票型基金在本期获得最高回报,只有一个低碳环保的富国留在了混合基金中。除了股市崩盘的影响,基金经理早期的盲目追逐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也是收益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投资之外,公共基金喜欢持有一个群体来升温、追涨和杀跌,基金公司在发行基金产品时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发行同质产品以迎合市场热点。此外,在接近半年和每年的时间节点,依靠帮助资金来急于扩大规模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或有助于基金退出市场,基金公司的规模就会突然缩小,这将导致规模暴涨暴跌的后遗症。
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公共基金、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债基、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定制外包基金和固定收益基金都是大量基金公司扩大规模的利器,但没有人能逃脱基金产品规模萎缩、迷你产品大量减少、甚至在热点后被迫清算的命运。
积极管理市场回报
在过去两年中,监管逐渐引导资产管理行业“打破交易所,去杠杆化”。随着新的资产管理条例的出台,公共基金行业也开始投资于回报的主渠道。从基金产品的发展来看,保本基金、分级基金等一些具有“保本”和“杠杆”属性的基金正濒临并逐渐淡出市场。
标题:开放式基金沉浮:投机行为隐现 市场回归主动管理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