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5字,读完约4分钟

蚂蚁花店,京东白条,小额贷款...虽然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凭借互联网巨头的强大渗透能力,短短几年就“培养”了年轻人通过互联网透支消费的习惯。

对于“囊中羞涩”的年轻人来说,鲜花和白色条纹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然而,一些年轻人在借钱的同时,“巧妙地”发现了平台上的漏洞,并利用这些漏洞攫取收入——众所周知,一旦他们越过了红线,看似“薅羊毛”的行为实际上就构成了欺诈。

多名大学生被判诈骗罪!利用白条漏洞骗走京东110万

大学生诈骗了京东110万

3月8日,长沙天心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京东白条漏洞进行诈骗的案件。九名被告的平均年龄不到28岁,其中包括四名大学生。

据天心区法院微信公众账号显示,2017年2月,湖南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听说京东平台推出“京东白条”信用购买业务,轻松过关,王某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渠道。因此,王立即联系他的老乡张,决定先试一试。

随后,王在长沙一所大学附近的网吧里买了一张学生证。然后,他买了一张手机卡。王利用自己购买的身份证信息和新购买的手机号码在注册了一个账户,并查询了该身份证对应的学生身份信息。

在查询了学生身份信息后,王在京东平台申请了账号,并提交了“京东白条”信用购买业务的申请。

完成信用购买申请后,王将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信息全部交给张,张利用学生证信息来到学生证持有人所在的学校,找到学校的京东面签员(通常是兼职大学生)进行现场面签。

张持自己购买的身份证和找到的学生证,向签证官申请“京东白条”审核。面签人员只对张的面签做了简单的询问,没有仔细核对身份信息就完成了初步审核,然后将初步审核材料发送到公司后台进行最终审核。

审批通过后,王利用批准的“京东白条”信用额度,在京东平台上购买了一部价格超过6000元的手机。手机到手后,王立即将手机邮寄到深圳,并以原价88%的价格将赃物卖出,获利5200元。

图片来源:照片网

第一次"生意"成功后,王和张都尝到了甜头,开始大规模地招兵买马。

王聘请张谋谦、刘谋良、刘等人员购买身份证、手机卡,查询学籍信息,注册京东账户,申请“京东白条”信用购买业务,收货、发货、实现货;张聘请等15人冒充大学生,并要求一名面对面的官员进行面对面的考试。

2017年10月11日,在日常交易监控中,京东金融公司总部发现,一伙人利用他人身份进行网下和网上视频面对面签名,骗取白条金额,进行购物消费。

欠款到期后,京东公司通过电话联系了身份证上的人,他们都说从未通过视频面对面申请过“京东白条”,也没有使用“京东白条”配额购物。京东公司向长沙市公安局天心分局报案。

公安机关立案后,先后逮捕了包括王某在内的16名犯罪嫌疑人。王、张供认,利用上述作案手法,骗取京东金融公司货款110多万元。

最后,法院判处王有期徒刑10年9个月,并处罚金8万元;张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其余七名被告也被判处有期徒刑。

大学生王坚持认为,京东自身的漏洞是导致他犯罪的诱因,而且越陷越深。在许多骗取京东白条的案件中,法院判决还提到被告利用了京东的审计漏洞。

利用花蕾和白杠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

据澎湃新闻报道,该案主犯王某表示:“开始是正常购物,但后来发现京东系统本身存在漏洞——可以直接跳过实名认证,不用绑定银行卡就可以亲自签名。我觉得很有趣,就像黑客一样。我给一些人打了电话,我只提供了操作方法,有些人是负责任的。”

多名大学生被判诈骗罪!利用白条漏洞骗走京东110万

事实上,近年来,假冒他人“恶意”的案件接连出现。围绕这些信用支付产品,有一个大规模运作的“黑色产业链”,其中大部分是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人。

在2018年吉林船营法院判决的一个案件中,7名“90后”被告伪造录取通知书和录取通知书,招募7名社会闲散人员(均未起诉)冒充吉林市北华大学新生,并从京东白条获得近5万元贷款。

图片来源:照片网

标题:多名大学生被判诈骗罪!利用白条漏洞骗走京东110万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6810.html